读点经典 作品

第66章 汉纪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第2页)

晁错还没完,又上书说:“我听说秦朝打匈奴和南越,可不是为了保卫边境、拯救百姓,纯粹是贪心,想扩张地盘,结果事儿没办成,天下先乱了。而且秦朝出兵根本不了解形势,打仗就被人俘虏,驻守就士兵大批死亡。匈奴人耐寒,南越人耐暑,秦朝的戍卒水土不服,好多人死在边境,运物资的人也累死在路上。老百姓一听说要去当兵,就跟去送死似的,所以秦朝只能强迫那些犯过错的官吏、上门女婿、商人去,后来连曾经有过商籍的,甚至祖父母、父母有过商籍的都不放过,最后连住在闾左边的普通百姓都得去。这么搞,大家心里能不怨吗?去了只有死路一条,一点好处都没有,死了家里也得不到任何补偿,所以陈胜一起义,大家就跟流水一样跟着他,这都是秦朝用暴力强迫的后果。

“匈奴人生活不依赖土地,到处游牧,很容易骚扰边境,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是他们的生存方式,却搞得咱边境百姓没法安心种地。现在匈奴人老在边境放牧打猎,瞅准咱守边士兵少就入侵。皇上您要是不救,边境百姓就会绝望,甚至可能投降匈奴;要是救,派的人少不管用,人多了,等远处的军队赶到,匈奴早跑了。军队聚集着不撤,耗费太大;撤了,匈奴又来。年年这样,咱老百姓可就苦不堪言了。皇上您关心边境,派将领士兵去修筑要塞,这是大好事。但现在远处的士兵守一年就换,根本不了解匈奴的情况。我觉得不如选一些人长期住在边境,安家种地,顺便防守。把城墙修高,壕沟挖深,在要害地方和交通要道建立城邑,每个城邑不少于千户人家。先盖好房子,准备好农具,再招募百姓,给他们免罪、封爵,免除全家赋税徭役,冬天夏天给衣服,供应粮食,直到他们能自给自足。边境百姓要是好处不多,可不愿意长期待在危险的地方。要是匈奴入侵,有人能把被抢走的东西夺回来,就把一半给他,官府出钱赎回。这样一来,百姓们就会互相救助,不怕死也得跟匈奴干。这可不是因为他们多爱戴皇上,而是为了保全家人和财产。这可比从东方来的不熟悉地形、害怕匈奴的戍卒强太多了。皇上您在这个时候移民充实边境,让远方不用屯兵驻守,边境百姓父子相保,没有被俘虏的担忧,好处能留给后世,还能留下圣明的名声,这跟秦朝强迫百姓去送死,那可差太远了。”汉文帝听了,觉得有理,就开始招募百姓迁移到边境。

围绕汉文帝时期两大重要事件,呈现出诸多值得探讨之处:

贾谊的诸侯策略

敏锐洞察与深谋远虑:贾谊在梁怀王去世、诸侯潜在威胁渐显之时,迅速上疏汉文帝,准确预见了若不定制度,诸侯在一两代后可能失控,致使汉朝法律失效的严峻形势。他对诸侯势力格局的分析鞭辟入里,指出当时可依靠藩王的局限性,如代王自保艰难,淮阳王难以制衡大国。

合理规划与政治智慧:贾谊提出的调整诸侯封地的策略极具政治智慧,无论是将淮南之地划给淮阳王并为梁王找继承人,还是重新划分梁国与淮阳国的领地,目的都在于构建合理的地缘政治格局,使梁国与淮阳国分别在北、南方向制衡齐、赵、吴、楚等大国,从而维护汉朝中央政权的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