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71章 汉纪八 孝景皇帝皇帝下(第2页)

朝廷大臣正在商议削减吴国的封地。吴王害怕封地被不停地削减,就开始谋划着起兵造反。他觉得诸侯中没有能一起商量大事的人,听说胶西王勇猛,喜欢军事,诸侯们都怕他,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劝说胶西王:“现在皇上任用奸臣,听信谗言,不断削减诸侯的封地,处罚也越来越严厉。俗话说:‘舔糠的时候,最后就会吃到米。’吴国和胶西国,都是有名的诸侯国,一旦被盯上,就没法安稳了。吴王身体不好,二十多年没能进京朝见,一直担心被皇上怀疑,却又没办法说清楚,整天小心谨慎,还是怕皇上不放过他。我听说大王因为卖爵位的事受了处罚,可诸侯被削减封地,这罪名不应该这么重啊,恐怕以后就不只是削减封地这么简单了。”胶西王说:“确实有这回事,你说该怎么办呢?”应高说:“吴王觉得和大王您面临同样的忧虑,想趁着现在这个时机,遵循天理,不惜牺牲自己,为天下消除祸患,您觉得这样行得通吗?”胶西王惊讶地说:“我哪敢这么做呀!皇上就算逼迫得紧,大不了一死,怎么能造反呢!”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蛊惑天子,侵夺诸侯的封地,朝廷上下都痛恨他,诸侯们都有背叛朝廷的想法,这是人心所向啊。现在彗星出现,蝗虫成灾,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圣人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时候兴起的。吴王对内以诛杀晁错为借口,对外追随大王您,纵横天下,所到之处,敌人都会投降,没有谁敢不服从。大王要是答应合作,吴王就率领楚王夺取函谷关,守住荥阳、敖仓的粮食,抵挡朝廷的军队,安排好驻扎的地方,等着大王您。大王要是能来,那天下就可以平定,我们两位君主平分天下,这不挺好的吗!”胶西王说:“好!”应高回去向吴王汇报,吴王还是担心胶西王不坚定,就亲自去胶西国,当面和胶西王约定。胶西国的大臣们有的听说了胶西王的谋反计划,劝谏说:“诸侯的土地加起来还不到汉朝的十分之二,造反会让太后担忧,这可不是好主意。现在侍奉一个皇帝都不容易,就算造反成功了,两个君主争夺天下,麻烦事儿会更多。”胶西王不听,就派使者去联合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他们都答应了。

当初,楚元王喜欢读书,和鲁申公、穆生、白生一起跟着浮丘伯学习《诗经》。等到楚元王做了楚王,就任命这三人为中大夫。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每次摆酒席,都会专门为穆生准备甜酒。等到楚元王的儿子夷王、孙子刘戊即位后,一开始也常为穆生准备甜酒,后来就忘了。穆生退席后说:“该走啦!甜酒不准备了,说明楚王对我们的敬意已经懈怠了。再不走,楚人就要在集市上给我戴刑具了。”于是就称病卧床不起。申公和白生强行把他拉起来,说:“难道你就不念先王的恩德了吗?现在楚王只是一时疏忽,没注意这点小礼节,不至于这样吧!”穆生说:“《易经》里说:‘能洞察事情的细微变化,就如同神明啊!细微的变化,是事情发展的征兆,吉凶祸福都能预先看出来。君子看到细微的变化就会采取行动,不会等到一天过完。’先王之所以以礼对待我们三人,是因为看重我们所秉持的道义。现在楚王忽视了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道义。和忘记道义的人,怎么能长久相处呢,这可不是为了那点小小的礼节!”于是就称病离开了。申公和白生则留了下来。楚王刘戊逐渐变得荒淫残暴,太傅韦孟写诗劝谏他,他不听,韦孟也离开了,去了邹地。刘戊因为被削减封地的事,就和吴王勾结起来,谋划造反。申公和白生劝谏刘戊,刘戊却把他们当成犯人,让他们穿上红褐色的囚衣,在集市上舂米。休侯刘富派人劝谏刘戊,刘戊说:“叔父要是不支持我,我起兵后,先收拾叔父!”休侯害怕了,就和母亲太夫人逃到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