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120章 汉纪十七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第2页)

司马光说:霍光辅佐汉室,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了;但最终却不能保全他的宗族,这是为什么呢?赏罚大权,那是君主才能掌控的工具。臣子掌握这个权力,时间长了还不归还君主,很少有不招来灾祸的。汉昭帝那么聪明,十四岁就识破了上官桀的阴谋,本来就可以亲政了,更何况汉宣帝十九岁即位,聪明刚毅,了解百姓的疾苦,而霍光却长期独揽大权,不知道适时避让,还大量安插自己的亲信党羽,充斥朝廷,让皇上在上面心怀不满,官吏百姓在下面积怨已久,人人对他咬牙切齿、侧目而视,就等着时机爆发,霍光本人能侥幸免于灾祸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他的子孙还骄横奢侈,加速了灾祸的到来呢!即便如此,要是汉宣帝当初只给霍光的子孙丰厚的俸禄赏赐,让他们在大县享受优厚待遇,定期参加朝会,这样也足以报答霍光的大德了;可宣帝却又让他们执掌政权,授予兵权,等到事情积累、矛盾丛生的时候,再进行裁撤剥夺,这就导致他们既怨恨又恐惧,从而产生谋反的念头,这哪里只是霍氏家族自己招来的灾祸呢?汉宣帝也有促使这种情况发生的责任啊。过去楚国的斗椒叛乱,楚庄王灭了他的家族,却赦免了箴尹克黄,认为如果让子文没有后代,以后还怎么鼓励人们行善呢。以霍显、霍禹、霍云、霍山的罪行,虽然确实应该被灭族,但霍光的忠诚和功勋也不应该断绝祭祀;最终却让霍氏家族一个人都没留下,汉宣帝也太没情义了!

九月,宣帝下诏降低天下盐价。又命令各郡国每年上报因受刑讯拷打或者在狱中因饥寒疾病而死的囚犯情况,包括囚犯所在的县、姓名、爵位、籍贯,由丞相、御史考核各县政绩的优劣并上报。

十二月,清河王刘年因为和亲人发生乱伦行为被废,流放到房陵。

这一年,北海太守庐江人朱邑因为治理政务的成绩在全国排名第一,被调入京城担任大司农,勃海太守龚遂被调入京城担任水衡都尉。在这之前,勃海郡及其周边各郡连年饥荒,盗贼四起,郡守们根本没办法镇压。皇上要选拔能治理好的人,丞相和御史就推荐了原来昌邑王的郎中令龚遂,皇上任命他为勃海太守。召见龚遂时,皇上问他:“你打算怎么治理勃海郡,平息那里的盗贼呢?”龚遂回答说:“勃海郡地处偏远,没能受到圣上教化的润泽,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却不体恤他们,所以才使得陛下的子民像小孩子一样,在小池塘里偷着玩弄陛下的兵器罢了。现在陛下是想让我去镇压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呢?”皇上说:“选拔贤良的人,当然是想安抚他们。”龚遂说:“我听说治理混乱的百姓就像整理乱麻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然后才能治理好。我希望丞相、御史暂时不要用那些条文法令来约束我,让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事务。”皇上答应了他,还额外赏赐了黄金,送他上任。龚遂坐着驿车来到勃海郡边界,郡里听说新太守来了,派兵来迎接。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然后他发文书命令所属各县:“把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掉,凡是拿着锄头、镰刀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许过问;只有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接着龚遂独自坐着一辆车到了郡府。盗贼们听说了龚遂的命令,立刻就解散了,扔掉兵器弓弩,拿起镰刀、锄头,于是盗贼之乱就彻底平息了,百姓们也安心地在当地生活、从事生产。龚遂接着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拔优秀的官吏来安抚管理百姓。龚遂看到勃海郡的风俗崇尚奢侈,喜欢从事工商业,不重视农业生产,于是他亲自带头厉行节俭,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和养蚕业,让大家按照人口比例种植树木、饲养家畜。百姓中有佩带刀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剑去买牛,卖掉刀去买小牛,还说:“为什么要带着牛佩着小牛呢(意思是让大家弃武从农)!”他经常亲自到各地去慰问百姓,督促生产,后来郡里家家都有了积蓄,打官司的事儿也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