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汉纪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第2页)
孝成皇帝中元三年(辛亥,公元前10年)春季,正月,丙寅日,蜀郡的岷山发生山崩,掉落下来的土石把长江的流水阻塞了三天之久。上游堵塞,下游的江水枯竭了。刘向对于这种灾异,感到十分厌恶心烦,就说:“周幽王二年的时候,岐山也曾经发生过这种情况,泾、渭、洛三水也曾经枯竭过一段时间,结果没多长时间周幽王就被犬戎杀害了。岐山是周朝最最初兴起的地方。汉家原本也是蜀、汉兴起的,现在汉朝兴起的地方,发生了山崩水枯的事件,而且从星象上看,彗星的长尾又扫到了摄提以及大角星座,从参星一直运行到了辰星的位置,汉朝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
二月丙午日,淳于长被汉成帝册封为定陵侯。三月,汉成帝到雍去祭祀五畤。
汉成帝为了能向胡人炫耀中国有很多野兽,秋天,就命令右扶风调派百姓前往南山,西边从褒、斜两个山谷起,东到弘农郡,南至汉中,全部都挂网捕兽,驱赶着野兽,去捕捉熊罴禽兽。把捕捉到的野兽装在有栅栏车子上,运到长杨宫的射熊馆,再把野兽放到有用网子的围障中,让胡人和熊罴去赤手搏斗,谁杀死野兽,野兽归谁,汉成帝亲自到场观看。
孝成皇帝中元延四年(壬子,公元前9年)
开春正月,皇上照旧去了甘泉宫,给泰畤神办了祭祀。
中山王刘兴和定陶王刘欣都来京城朝见,有意思的是,中山王就带了个太傅,而定陶王把太傅、国相、中尉全带齐了。皇上瞅着奇怪,就问定陶王咋回事。定陶王答得特溜:“朝廷规定,诸侯王朝见天子,能带上国里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太傅、国相、中尉都是咱国的二千石,所以我就全带来了。” 皇上让他背《诗经》,他不仅背得滚瓜烂熟,还能讲解得头头是道。
后来皇上又问中山王:“你只带个太傅,是哪条法令规定的?” 中山王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让他背《尚书》,更是磕磕巴巴背不下去;皇上赐饭的时候,他光顾着吃,最后吃撑了;起身离席时,袜子带子还松了。皇上这下觉得中山王实在不太行,反倒觉得定陶王挺能干,老夸他有本事。
当时诸侯王里,就这俩人跟皇上最亲。定陶王的奶奶傅太后跟着孙子一起来朝见,偷偷给赵皇后、赵昭仪还有骠骑将军王根塞了不少好处。皇后、昭仪和王根见皇上没儿子,也想提前找个靠山,为长远打算,就都帮着定陶王说好话,劝皇上立他当继承人。皇上本来也觉得定陶王有才干,就给他举行了加冠礼,然后送他回国了,这年定陶王十七岁。
三月,皇上又去了河东,祭拜后土神。
关东地区掉下来两块陨石。
王根推荐了谷永,皇上把他召回来,任命为大司农。谷永之前上了四十多道奏折,内容颠来倒去,基本上都是盯着皇上和后宫说事;他跟王家是一伙的,皇上心里门儿清,所以也不太信任他。谷永当大司农刚一年多就病了,病了三个多月,皇上没批准他继续休假,直接把他免了职。过了几个月,谷永就去世了。
评论
这段记载生动展现了汉成帝时期的政治、外交与社会风貌。
边疆治理面临巨大挑战:乌孙内部的权力纷争(大小昆弥之争、刺杀与复仇)折射出西域诸国关系的脆弱性,汉朝虽试图通过册封、军事干预维持秩序,但“年年不得安宁”的局面,反映出边疆治理的巨大挑战。段会宗的行事风格极具戏剧性,以三十人深入乌孙斩杀番丘,面对数千骑兵围困时从容以汉朝威严震慑对方,既体现了个人胆识,也凸显了汉朝在西域的威慑力。其处理方式兼顾法理(诛杀首恶之子)与策略(避免激化矛盾),成为边疆外交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