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164章 汉纪二十五 孝成皇帝下(第3页)

议郎耿育也来“为爱发声”,替陈汤喊冤:“甘延寿、陈汤,那可是给大汉扬威的大英雄,一雪多年耻辱,把西域不听话的君主都收拾了,抓回万里之外的强敌,这功劳谁能比?先帝都夸他们,下诏书表彰,改年号纪念,就是想让这功劳流传千古。当时南郡献白虎,边疆太平,这都是他们的功劳。先帝病重时还惦记着给他们记功,催着丞相办,结果就匡衡从中作梗,只给他们封了几百户,功臣们能不心寒?孝成皇帝在位时,国家太平,有些大臣就开始搞事情,想独揽大权,排挤功臣,害得陈汤被冤枉入狱,有苦说不出,最后无罪却被抛弃。敦煌是西域要道,让陈汤这样的功臣蒙冤,这不被敌人笑掉大牙?现在使者出使外国,还得拿陈汤诛灭郅支单于的事儿撑场面。靠着功臣的威名吓唬敌人,却抛弃功臣本人,这事儿多让人心痛!国家得居安思危,现在既没有文帝时的积蓄,又没有武帝时的猛将,就一个陈汤还被针对!就算是后世皇帝,都会追录他的功劳,给他修墓表彰,鼓励后人。陈汤生在圣世,功劳还没被忘记,就被奸臣排挤,流落他乡,死无葬身之地。大家都在想,陈汤的功劳千古难及,过错却是人之常情,他都这样,以后谁还敢为国家拼命?只会被奸臣的口水淹死!我真为国家担心啊!”皇上看了,把陈汤召了回来,陈汤最后在长安去世。

评论

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西汉末年社会的重重危机与矛盾交织的乱局。地震、水患等自然灾害频发,李寻借天象对皇帝和外戚干政的批评,看似迷信,实则是当时士人借“天人感应”思想对现实政治的委婉批判,反映出朝廷统治的失序与人心的不安。而治河方案的争论,上策虽高瞻远瞩却难以推行,下策治标不治本,深刻体现出国家在面对重大工程时,因现实利益纠葛和执行难度而陷入的困境,也暗示着朝廷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无力。

宗庙制度的讨论、大臣的频繁任免,背后都是各方势力对权力的争夺。傅太后凭借权势干涉朝政,皇上被掣肘,皇权旁落的局面愈发明显。师丹、耿育等人的上书,虽然言辞恳切,但在混乱的政治环境中,难以改变大局。陈汤的遭遇更是令人唏嘘,功臣蒙冤,反映出朝廷赏罚不明、奸佞当道的腐朽现状。这些事件如同多米诺骨牌,将西汉王朝一步步推向衰落的深渊,凸显出一个王朝在内外交困下的无奈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