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181章 汉纪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第2页)

王莽上奏要兴建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建造一万间房舍,规模非常宏大。还设立《乐经》博士;增加博士名额,每一经都设五名博士。征召天下精通一门技艺、能教授十一人以上的人,以及那些有散失的礼仪、古代典籍、懂得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并能通晓其含义的人,都到公车署。他网罗天下有特殊才能的人,前后来了上千人,让他们在朝廷中记录并讲述自己的学说,想要借此纠正错误的说法,统一不同的见解。

又征召了上百名能治理黄河的人,他们提出的办法各不相同。长水校尉平陵人关并说:“黄河决口通常在平原、东郡一带,那里地势低,土质疏松。听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本来就把这地方空出来,水大的时候就让它泛滥,水少的时候就会慢慢自行流走,虽然有时改道,但始终没离开这一片。上古的情况难以知晓,就近观察秦汉以来,黄河在曹、卫之地决口,南北距离不过一百八十里。可以把这地方空出来,不要建造官亭和民房就行。”御史临淮人韩牧认为:“可以大概在《禹贡》记载的九河的地方开河道,就算不能恢复九条河,开四五条,应该也有好处。”大司空掾王横说:“黄河流入渤海的地方,比韩牧想开河道的地方地势高。以前有一次连着下雨,刮东北风,海水往西南倒灌,淹没了几百里,九河的地方已经逐渐被海水淹没。大禹疏通黄河,本来是顺着西山,往东北方向流去。《周谱》说:‘周定王五年,黄河改道。’那么现在黄河的河道不是大禹所开凿的。而且秦朝攻打魏国时,决开黄河水灌魏国都城,决口的地方就变大了,没办法再堵住。应该迁移到地势平坦完整的地方,重新开辟河道,让黄河顺着西山山脚,沿着高地向东北流入大海,这样就不会有水灾了。”司空掾沛国人桓谭负责审议这些建议,他对甄丰说:“这几种说法,肯定有一个是对的;应该详细考察验证,都能预先判断出来。确定方案后再行动,费用不过几亿,还能让那些没有产业、游手好闲的百姓有事可做。让他们待着没事做和让他们服役,同样都要穿衣吃饭,由官府提供衣食,让他们为治水干活,这是两全其美的事,对上可以继承大禹的功业,对下能消除百姓的祸患。”当时王莽只是推崇这些不切实际的言论,却没有真正去施行。

大臣们上奏说:“以前周公摄政七年,制度才确定下来。现在安汉公辅佐朝政四年,营造工程只用了二十天,大功就全部告成,应该把宰衡的地位提升到诸侯王之上。”皇帝下诏说:“可以。”并让大臣们商议九锡之法。

王莽上奏尊孝宣庙为中宗,孝元庙为高宗;又上奏毁掉孝宣皇考庙,不再修缮;把南陵、云陵改为县。这些奏请都被批准。

王莽觉得自己在北方感化了匈奴,在东方使海外臣服,在南方让黄支归附,唯独在西方还没有建树,就派中郎将平宪等人带着很多金银财宝,去引诱塞外的羌人,让他们献出土地,愿意归属汉朝。平宪等人上奏说:“羌人的首领良愿等部族大约一万二千人,愿意成为汉朝的臣民,献出鲜水海、允谷、盐池,以及平坦肥沃的草地,都给汉民;他们自己居住在险要的地方作为屏障。问良愿归降的原因,他回答说:‘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极为仁爱,天下太平,五谷丰收,有的禾苗长到一丈多高,有的一粒谷子有三颗米,有的庄稼不用播种自己生长,有的蚕茧不用养蚕就能结成;甘露从天而降,甘泉从地下涌出;凤凰飞来,神雀聚集。从四年前开始,羌人没有什么疾苦,所以都想归附汉朝。’应该及时安排他们的生产生活,设置属国进行管理保护。”这件事交给王莽处理,王莽又上奏说:“现在已经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请求接受良愿等人献出的土地,设立西海郡。把天下分为十二州,以符合古代的制度。”奏请被批准。冬天,设立了西海郡。又增加了五十条法律,触犯的人就被流放到西海郡。被流放的人数以千万计,老百姓开始怨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