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222章 汉纪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第2页)

酒泉太守竺曾因为弟弟报仇杀人,自己辞去了太守职务;窦融秉承皇帝旨意,任命竺曾为武锋将军,改任辛肜为酒泉太守。

秋天,隗嚣率领步兵、骑兵共三万人侵犯安定,一直打到阴盘,冯异率领众将抵抗;隗嚣又派另外的将领下陇地,在汧县攻打祭遵。两路军队都没占到便宜,只好退回。刘秀打算亲自征讨隗嚣,事先告知窦融出兵的日期,结果遇到下雨,道路阻断,而且隗嚣的军队已经退走,于是就取消了这次行动。刘秀让来歙写信招降王遵,王遵前来投降,刘秀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封向义侯。

冬天,卢芳因为一些事杀了五原太守李兴兄弟。朔方太守田飒、云中太守乔扈各自带着自己的郡投降,刘秀让他们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

刘秀喜欢图谶,和郑兴讨论郊祀的事情,说:“我想用图谶来决断这件事,你觉得怎么样?”郑兴回答说:“我不研究图谶。”刘秀生气地说:“你不研究图谶,是反对它吗?”郑兴惊慌地说:“我对图谶方面的书没有学习过,但我并没有反对的意思。”刘秀这才消了气。

南阳太守杜诗治理政务清正廉明,兴利除害,百姓都觉得很便利。他还修建整治池塘,开垦扩大农田,郡内家家户户都富足殷实,当时的人把他和召信臣相提并论。南阳百姓为此流传着这样的话:“以前有召父,现在有杜母。”

评论

建武七年,刘秀政权在多方面持续发展与调整。

在军事制度上,裁撤部分地方军事力量,让士兵回归民伍,这一举措既体现了战事渐缓后国家向休养生息的转变,也有利于恢复民间经济与人口发展。

政治方面,关于官员任用和职权监督的讨论十分关键。郑兴对日食现象结合政治的分析,委婉地指出刘秀施政过于严急的问题,反映出臣子对君主的谏言与期望,而刘秀对这类建议的接受程度,也体现了他作为君主的包容与反思能力。陈元反对司隶校尉督察三公的上疏,引经据典,从历史经验和当下局势阐述利弊,刘秀从善如流,表明其在政治制度构建上注重权衡各方,寻求合理的权力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