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257章 汉纪三十九 肃宗孝章皇帝下(第3页)

这一过程揭示了皇权继承制度的致命缺陷:幼主即位必然导致权力真空,而外戚作为“太后近属”,天然具备填补真空的优势。东汉的“外戚-宦官”循环,本质上是皇权缺乏制度化制衡的产物。窦氏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专制体制下“权力失衡”的必然结果,这对理解中国古代“家天下”的治理困境具有典型意义。

“罢盐铁禁”的争议:政策调整的利弊之辩

章帝遗诏“罢郡国盐铁之禁,纵民煮铸”,看似是“还利于民”的宽政,实则可能是对财政困境的无奈应对——盐铁专营本是汉代重要财源,此时放弃,或因国库空虚难以维持专卖体系。这一政策调整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博弈:放开私营可能短期刺激生产,但也会导致财政收入流失、地方豪强垄断资源,长远看不利于中央集权。

后世对“盐铁官营”的争议,核心在于“政府调控”与“市场自由”的平衡。章和二年的“罢禁”,虽未明确记载其效果,却为后世提供了案例:重大经济政策的调整,需兼顾短期民生与长期国家能力,盲目“放任”或“垄断”均非良策。

官僚体系的“失语”与“清醒”:何敞、宋意的抗争与局限

面对财政危机与宗室逾制,何敞建议“还所赐、遣王侯就国、节省浮费”,宋意直言“割情断恩”以正纲纪,展现了士大夫的政治清醒。但何敞的奏记被宋由搁置,宋意的上疏未被章帝采纳,反映出官僚体系对皇权的依附性:即便有识之士看穿问题,若无帝王支持,仍难撼动既得利益。

这种“清醒者无力”的困境,是专制体制下的常态。何敞、宋意的抗争虽未成功,却坚守了“以道事君”的儒家理念,为后世士大夫树立了“敢言”的榜样。他们的遭遇也提示:制度的改进,既需要“敢言者”,更需要能容纳“不同意见”的机制。

“薄葬”遗诏的象征意义:帝王对“身后名”的理性认知

章帝遗诏“无起寝庙,一如先帝法制”,延续了光武、明帝的薄葬传统,与汉初帝王厚葬形成对比。这一决策不仅节省民力,更体现了对“形式主义”的摒弃——真正的“不朽”不在于陵墓规模,而在于治政功绩。

章帝的薄葬选择,在盛行“厚葬以显孝”的古代,具有超越时代的理性。它警示后世:统治者的“遗产”不在物质奢华,而在民生福祉与制度根基,这一理念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章和二年的历史,是东汉由盛转衰的缩影:章帝的“宽仁”留下了民心,也留下了隐患;窦氏的擅权开启了外戚专权的恶性循环;而士大夫的抗争与无力,则预示了帝国治理的深层危机。这些矛盾的交织,为理解中国古代“盛世”与“危机”的转换提供了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