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259章 汉纪三十九 汉孝和皇帝上(第3页)

“公私倒置”的政治危机:北伐与建宅的双重荒诞

窦宪在北伐军“在道、朝廷焦唇”之际,竟让弟弟窦笃、窦景大修“弥街绝里”的豪宅,这种“公私倒置”的荒诞,直指东汉中期的政治病灶:外戚将国家资源视为私产,把个人享乐置于民生疾苦之上。何敞怒斥其“非所以垂令德”,却“书奏不省”,说明此时的皇权已被外戚绑架,失去了基本的是非判断。

鲁恭“臣恐中国不为中国”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当朝廷以“万人之命”换“一人之计”,以“百姓愁苦”供“权贵享乐”,民心离散、国本动摇是必然结果。这种“权力私有化”的倾向,一旦突破底线,再强大的帝国也会从内部腐朽——东汉末年的乱世,在此已现端倪。

民族观的局限与启示:鲁恭言论中的进步与偏见

鲁恭将戎狄视为“与鸟兽无别”,主张“羁縻不绝”,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的典型民族偏见,这种“华夷之辨”的狭隘性,限制了对边疆问题的深层认知。但他反对“乘虚耗、利微弱”的不义之战,强调“爱民者有天报”,却蕴含着“反对恃强凌弱”“重视民生为本”的进步思想。

这种矛盾提醒我们:历史人物的观念往往受制于时代,需辩证看待。鲁恭的偏见不值得认同,但其“以民为本”“反对穷兵黩武”的主张,却超越时代,成为中华民族治理思想中的宝贵财富。

永元元年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边疆治理的有效路径,更照见了权力失控的可怕后果。邓训的局部成功,无法弥补朝堂的系统性崩坏——当公权力沦为私人工具,当忠直者遭迫害、妥协者得保全,即便有暂时的军事胜利,也难以阻挡帝国滑向衰落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