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汉纪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第3页)
况且通往西域,近处有龙堆沙漠,远处有葱岭,还有身热、头痛、悬度等险要之地,淮南王、杜钦、扬雄的论述,都认为这是天地用来划分区域,隔绝内外的。西域各国,各有自己的君主,兵力分散弱小,没有统一的领导,虽然附属匈奴,但并不亲近归附;匈奴能得到他们的马匹、牲畜、毛毡、毛毯,却不能统率他们,让他们一起进退。西域与汉朝隔绝,路途又遥远,得到它对汉朝没有什么益处,放弃它对汉朝也没有什么损害,汉朝有盛德,不需要从西域获取什么。所以从建武年间以来,西域各国思念汉朝的威望和恩德,都乐意归附汉朝,多次派使者到汉朝送人质,请求汉朝派都护。圣上远观古今,根据当时的情况,推辞没有答应;这就如同大禹有序地安置西戎,周公辞让白雉,汉文帝拒绝千里马,情义都兼顾到了啊!
评论
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东汉初期政权巩固过程中的内忧外患与帝王将相的政治智慧,折射出王朝治理的复杂图景。
从内政角度看,权力中枢的人事变动充满戏剧性。大司徒戴涉因司法牵连丧命,大司空窦融受连带责任被免职,凸显东汉初年"三公连职"制度下的高压问责机制。吴汉作为武将典范,以"慎无赦"的临终谏言展现政治远见,其"隐若敌国"的军事才能与清廉作风,成为后世将领的标杆。阴兴辞让大司马一职,既彰显谦逊品格,也暗含对权力更迭的谨慎态度;而张湛以病拒官,或许是对宫廷斗争的主动回避,反映出朝堂暗流涌动的生存哲学。
边疆局势方面,匈奴、乌桓、鲜卑的侵扰使东汉北疆防线长期承压。马援"马革裹尸"的请战宣言,不仅是个人报国情怀的体现,更揭示了东汉王朝主动防御的战略思维。祭肜以少胜多击溃鲜卑,创造军事奇迹,却也暴露出东汉在边疆兵力调配上面临的捉襟见肘。西域问题上,莎车王贤的扩张野心与诸国对都护府的迫切需求,折射出中亚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光武帝拒绝设立都护,虽看似保守,实则是基于国力考量的务实决策,避免陷入西域纷争的泥潭。
在天人关系与民生治理上,日食、地震、蝗灾等灾异频发,既引发时人对"天人感应"的思考,也考验着朝廷的救灾能力。刘昆"反风灭火虎北渡河"的神奇政绩,虽被皇帝认可,却暗含对地方治理神话的讽刺。而匈奴因天灾内乱主动请和,乌桓趁势崛起,展现出游牧民族势力消长的动态平衡,也为东汉调整边疆政策提供了契机。
班固的史论则将这段历史置于更宏大的时空维度。他既肯定汉武帝开拓西域的战略意义,也深刻反思其穷兵黩武的代价,认为光武帝"因时之宜"的决策,实现了对西域政策的理性回归。这种历史观既体现对前朝经验的批判性继承,也为后世处理边疆事务提供了重要参照。
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历史充分展现了东汉政权在危机中寻求平衡、在挑战中探索发展的治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