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汉纪四十 汉孝和皇帝下(第2页)
护羌校尉贯友派翻译去离间各个羌人部落,用财物引诱他们,羌人部落因此解散。然后贯友派兵出塞,在大、小榆谷攻打迷唐,斩杀俘获八百多人,收割麦子几万斛。接着在逢留大河两岸修筑城堡,打造大船,建造河桥,想要渡河去攻打迷唐。迷唐率领部落远远地迁徙,到赐支河曲一带居住。
南单于顿屠何去世,单于宣的弟弟安国继位。安国当初做左贤王的时候,没什么好名声;等他当了单于,前单于适的儿子左谷蠡王师子按顺序转任左贤王。师子向来勇敢、聪明又有智谋,前单于宣和顿屠何都欣赏他的果敢,多次派他带兵出塞,袭击北匈奴王庭,回来后,接受赏赐,天子对他也特别优待。因此国内的人都敬重师子,而不亲附安国,安国就想杀掉师子。那些新投降的胡人,当初在塞外多次被师子驱赶掠夺,大多怨恨他。安国就趁机和这些投降的人合计,一起谋划杀害师子。师子察觉到了他们的阴谋,就到五原边界另外居住,每次单于王庭开会,师子就称病不去。度辽将军皇甫棱知道了这件事,也保护师子,不让他去,单于安国越发愤恨。
评论
公元 93 年,即汉和帝永元五年,这一年的史事如同一条脉络清晰的丝线,串联起东汉中期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诸多层面的复杂图景,透过这些看似零散的记载,我们能窥见那个时代的运行逻辑与潜在危机。
在朝堂之上,权力的更迭与思想的交锋始终是核心议题。正月的宗祀明堂、登灵台与大赦天下,既是皇权彰显的常规仪式,也暗含着稳定统治的政治意图。而太傅邓彪、太尉尹睦的相继离世,不仅是官员正常的新旧交替,更引发了权力格局的微妙调整。太仆张酺接任太尉后,与尚书张敏等人屡次弹劾射声校尉曹褒 “擅制汉礼”,甚至请求处以刑诛,这背后是僵化的学术保守势力对礼制革新的强烈抵制。汉和帝虽明白张酺 “守学不通”,搁置了弹劾奏请,但汉礼的推行最终还是半途而废。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传统与革新的冲突,也体现了皇权在平衡各方势力时的无奈 —— 既不愿轻易开杀儒臣的先例,又难以冲破守旧思想的重重阻碍,最终导致制度层面的革新胎死腹中。
边疆的民族关系则呈现出连锁反应般的复杂态势。窦宪死后,北匈奴于除鞬单于的叛逃与被斩杀,看似是汉朝军事上的一次胜利,却打破了北方草原的势力平衡。耿夔大破北匈奴后,鲜卑趁势占据其故地,十余万落匈奴余众改称鲜卑,使得鲜卑逐渐强盛起来。这一变化揭示了古代边疆治理中 “以夷制夷” 策略的局限性,单纯依靠军事打击和势力制衡,缺乏长远的民族融合规划,往往会导致旧的威胁消除后,新的隐患又随之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