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汉纪四十四 孝顺皇帝下(第2页)
臣司马光说:汉成帝不会选拔任用贤能的人,把政权交给外戚,这已经够糊涂的了;但他还知道王立没什么才能,弃而不用。汉顺帝把大权交给外戚梁氏,梁冀向来就顽劣凶残、凶狠暴虐,却还让他继承父亲的职位,最后梁冀做出叛逆的事,把汉朝都搅得动荡不安;和汉成帝比起来,汉顺帝更糊涂啊!
当初,梁商病重的时候,皇帝亲自去探望,问他有什么遗言。梁商回答说:“我的从事中郎周举,为人清高、忠诚正直,可以委以重任。”于是皇帝任命周举为谏议大夫。
九月,各个羌族部落又去侵犯武威。
辛亥日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
冬天十月癸丑日,因为羌人到处侵扰,凉州地区人心惶惶,朝廷就又把安定郡的治所迁到扶风,北地郡的治所迁到冯翊。十一月庚子日,任命执金吾张乔代理车骑将军的事务,带领一万五千士兵驻扎在三辅地区。
荆州那边盗贼四起,一年了都没平定下来。朝廷就任命大将军从事中郎李固为荆州刺史。李固到任后,派官吏去慰问当地百姓,赦免了盗贼之前犯下的罪行,给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于是盗贼首领夏密等人带着六百多个头目和党羽,自己绑着自己来投降认罪,李固都原谅了他们,让他们回去,还让他们去招集其他盗贼,同时向他们展示法律的威严。半年时间,其他盗贼都投降了,荆州境内恢复了太平。李固又上奏弹劾南阳太守高赐等人贪污腐败。高赐等人给大将军梁冀送了很多贿赂,梁冀就为他们发文书到千里之外为其开脱,可李固追查得更紧了,梁冀没办法,就把李固调到泰山当太守。当时泰山盗贼聚集好多年了,郡里经常派一千多士兵去围剿,都没办法制服。李固到了之后,把这些士兵都遣散回家务农,只挑选留下了一百多个能打仗的,用恩德和诚信去招抚引诱盗贼。不到一年,盗贼就都散去了。
评论
永和六年的历史,是东汉王朝加速坠落的关键节点。这一年,军事惨败、外戚专权、边疆崩坏与内政失序相互交织,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引发连锁反应,而梁冀的崛起更埋下了颠覆汉室的隐患,尽显王朝末路的悲凉。
军事溃败:从“射姑山之败”到边疆体系的彻底崩塌
永和六年的军事灾难,以征西将军马贤在射姑山的惨败为标志,成为压垮东汉边防的最后一根稻草。
羌患的全面失控:正月,马贤与且冻羌战于射姑山,不仅全军覆没,自身及二子皆战死。这场惨败直接导致“东、西羌遂大合”,羌人联盟形成后,势力席卷陇西、三辅,甚至“烧园陵,杀掠吏民”,将战火燃至帝国核心区域。马贤之败并非偶然,此前皇甫规已多次预警其“拥众四年,未有成功”“军士劳怨,困于猾吏”,军费“百亿计”却中饱私囊,士兵“饿死沟渠,暴骨中原”。当一支军队的士兵连温饱都无法保障,将领却只顾虚报战功、中饱私囊,其溃败不过是时间问题。
边防的全面收缩:面对羌人寇掠武威、匈奴与乌桓的持续威胁,朝廷被迫再次收缩防线——安定郡迁至扶风,北地郡迁至冯翊,等于彻底放弃了西北边防的前沿阵地。这种“以退为守”的策略,看似无奈,实则暴露了东汉军事体系的致命缺陷:既无能力主动出击,又无法坚守防线,只能在“溃败—迁徙—再溃败”的循环中消耗国力。
皇甫规的上疏堪称“血泪控诉”。他直击军弊:边将“乘常守安则加侵暴,苟竞小利则致大害”,胜则虚报首级,败则隐匿不报;士兵“进不得快战以徼功,退不得温饱以全命”,最终逼得“江湖之人,群为盗贼”。他自请率军五千平叛,却因“年少官轻”被朝廷无视。这种“有识之士被弃用,无能之辈居高位”的局面,正是东汉军事溃败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