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293章 汉纪四十四 孝顺皇帝下(第3页)

皇甫规的“末世谏言”与士大夫的绝望

在全面崩坏的局势中,皇甫规的策问答卷堪称“东汉衰亡的诊断书”,却因刺痛权贵而被彻底压制。

直指核心的“罪己诏”:皇甫规痛斥顺帝后期“威分近习(宦官),受赂卖爵,天下扰扰,从乱如归”,呼吁太后“黜遣无状常侍,披扫凶党”,劝梁冀兄弟“增修谦节,省去游娱,割减庐第”,甚至以“舟水之喻”警告:“君者舟也,民者水也,将军兄弟操楫者也,若怠弛将沦波涛”。他的谏言句句切中要害:宦官专权、外戚奢靡、吏治腐败是乱源,唯有彻底革新才能续命。

梁冀的报复与士大夫的失语:梁冀对皇甫规的“狂言”怒不可遏,将其列为“下第”仅授郎中,后又借故逼其免归,甚至指使州郡“几陷死者再三”,最终让皇甫规“沉废于家十余年”。皇甫规的遭遇,是士大夫命运的缩影:他们看清了危机,却因触动权贵利益而被残酷打压。从此,朝堂上再无敢直言的声音,只剩下梁冀及其党羽的嚣张。

“挖陵”与“称帝”:王朝合法性的崩塌

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是“群盗发宪陵”与徐凤、马勉“称皇帝、建年号”。顺帝的陵墓被挖掘,意味着“皇权神圣”的神话破灭;盗贼公然称帝建制,表明民间已不承认东汉的统治合法性。这两个事件远超“叛乱”的范畴,它们是对东汉王朝“天命所归”叙事的彻底颠覆——当百姓视皇家陵墓为“掠夺目标”,当草寇敢与朝廷“分庭抗礼”,这个王朝的精神支柱已然坍塌。

结语:崩塌的临界点

建康元年的历史,清晰地展示了东汉灭亡的必然性:

权力结构上,外戚梁冀借幼主临朝独揽大权,宦官与外戚的勾结(而非对抗)成为常态,士大夫被排挤出核心决策层,“制衡机制”彻底失效;

统治基础上,从边疆到腹地的叛乱连绵不绝,盗贼“称帝挖陵”挑战合法性,官府既无力镇压也无法安抚,“治理能力”完全丧失;

精神层面,皇甫规的谏言被压制,顺帝陵被挖而朝廷无措,“天命所归”的神话破灭,“人心离散”已成定局。

这一年,东汉就像一艘破船,在梁冀等“操楫者”的乱划下,正加速驶向“波涛”。冲帝即位仅数月后便夭折,梁冀又立质帝,继续其专权之路,而这一切,都只是建康元年开启的“崩塌进程”的延续。东汉的灭亡,不是某个事件的结果,而是从建康元年起,无数个“溃烂细节”累积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