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汉纪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第3页)
梁冀的覆灭,本质是“外戚专权”被“宦官专权”取代,而非制度的革新。桓帝打破了一个权力垄断者,却扶持了另一个更隐蔽的垄断集团,为后来的“党锢之祸”埋下伏笔。
短暂的狂欢与深层的危机
“收冀财货减天下税租之半”“散苑囿以业穷民”的举措,让百姓“莫不称庆”,但这种狂欢难以掩盖王朝的深层危机:
权力结构的恶性循环:从外戚专权到宦官专权,东汉的权力结构并未改善,只是“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宦官单超等人后来“封列侯,权倾朝野”,其腐败与专横不亚于梁冀,证明皇权依赖“近臣”的痼疾从未解决。
官僚体系的崩塌风险:“故吏宾客免黜者三百馀人,朝廷为空”的局面,虽清除了梁冀党羽,却也导致行政瘫痪。而“太尉胡广等免为庶人”的处理,看似公正,实则株连——当“不卫宫”都成为罪名,说明政治清洗已超越“罪行”本身,沦为权力洗牌的工具。
社会矛盾的延续:减租、散苑囿等惠民政策,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梁冀虽死,但“群小竞进,秉国之位”的现象并未改变,百姓“饥无所食”的困境依然存在。鲜卑寇边、蜀郡夷叛等问题,也不会因一场宫廷政变而消失。
历史的镜鉴:权力失控的永恒困局
延熹二年的这场巨变,揭示了专制王朝的致命悖论:
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绝对腐败:梁冀从“辅政大臣”演变为“跋扈将军”,根源不在于个人品质,而在于缺乏制衡的权力结构。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与“世袭罔替”的特权结合,任何道德说教都苍白无力。
“恶恶相济”的历史循环:桓帝用宦官倒外戚,无异于“以毒攻毒”。此后宦官专权愈演愈烈,最终引发“党锢之祸”,证明“用一种专权取代另一种专权”,只会让王朝在恶性循环中加速坠落。
民心向背的终极裁判:百姓对梁冀覆灭的“称庆”,并非拥护桓帝或宦官,而是对“苛政猛于虎”的反抗。当一个政权的存在只为少数人牟利时,其崩塌只是时间问题——梁冀的财富、权势曾如日中天,最终却落得“自杀弃市”的下场,恰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生动注脚。
延熹二年的这场风暴,吹散了外戚专权的阴霾,却也开启了宦官乱政的新篇章。东汉王朝并没有因此“中兴”,反而在权力的频繁更迭中,一步步走向了终点。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人们往往期待一场巨变能解决所有问题,却忘了“权力”本身,才是需要被驯服的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