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汉纪三十九 肃宗孝章皇帝下(第2页)
南单于宣去世,单于长的弟弟屯屠何继位,成为休兰尸逐侯鞮单于。
太后临朝听政,窦宪凭借侍中的身份,在宫内参与机密事务,对外宣布诏令;他的弟弟窦笃担任虎贲中郎将,窦笃的弟弟窦景、窦瓌都担任中常侍,兄弟几个都处在亲近重要的位置。窦宪的门客崔骃写信告诫窦宪说:“《传》里说:‘生来就富有的人容易骄纵,生来就尊贵的人容易傲慢。’生来富贵却能不骄纵傲慢的人,还从来没有过。现在您的恩宠和俸禄刚刚增多,百官都在观察您的行为,您怎么能不日夜努力,来保持长久的好名声呢!以前冯野王凭借外戚的身份担任官职,被称为贤臣;近代阴卫尉克制自己,遵循礼制,最终得到很多福分。外戚之所以被当时的人指责,给后人留下过错,大概是因为自满而不谦逊,地位高但仁德不足。汉朝建立以后,一直到哀帝、平帝,外戚家族有二十家,能保全家族和自身的,只有四家罢了。《尚书》说:‘以殷商为借鉴,’能不谨慎吗!”
庚戌日,皇太后下诏:“任命原太尉邓彪为太傅,赐爵关内侯,主管尚书事务,百官各守其职,听从他的指挥。”窦宪因为邓彪有仁义谦让的品德,是先帝敬重的人,而且为人仁厚随和,所以尊崇他。窦宪有所行动,总是在外让邓彪上奏,在内告诉太后,事情没有不被听从的。邓彪在位,只是修养自身而已,对窦宪的行为不能有所纠正。窦宪性格果断急躁,哪怕是极小的仇怨,他都会报复。永平年间,谒者韩纡审理弹劾窦宪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就指使门客斩杀韩纡的儿子,用他的头来祭奠窦勋的坟墓。
癸亥日,陈王刘羡、彭城王刘恭、乐成王刘党、下邳王刘衍、梁王刘畅开始前往封国。
夏天,四月戊寅日,按照遗诏废除郡国对盐铁的禁令,任凭百姓煮盐铸铁。
评论
章和二年是东汉中期的重要转折点,章帝驾崩与窦氏外戚掌权的交替,不仅浓缩了权力更迭的戏剧性,更暴露了帝国治理的深层矛盾,其历史启示可从以下层面解读:
“宽仁”与“失度”:章帝统治的双重遗产
章帝以“长者”着称,其“事从宽厚”“平徭简赋”确实缓解了明帝时期的苛切,赢得民心;但对宗室的过度恩宠——允许济南王、中山王久留京师,赏赐无度至“仓帑为虚”,却违背了“强干弱枝”的政治原则。宋意直言“不宜以私恩损上下之序”,点出了问题核心:帝王的“宽仁”若缺乏制度约束,会异化为“失度”。
章帝的统治印证了一个规律:治国需“宽严相济”。他摒弃明帝的“苛切”,却走向“纵容”,导致宗室骄奢、财政空虚,为后续外戚专权埋下隐患。范晔称其“长者”,既是肯定其仁厚,也暗含对其治政“失于软弱”的委婉批评。这种“仁而无断”的执政风格,警示后世:“宽仁”不等于“无原则妥协”,良好治理需以制度刚性为基础。
权力真空下的外戚擅权:窦氏崛起的必然性
章帝猝逝后,十岁的太子即位,皇太后临朝成为权力过渡的常规操作,但窦宪兄弟“内干机密、外掌诰命”,借“亲要之地”垄断权力,标志着东汉外戚专权的再次抬头。崔骃警告“生富贵而能不骄慠者未之有也”,并以“汉兴外家二十,保族全身者四”的历史教训警示,却未能阻止窦宪的专横——他不仅操控太傅邓彪为傀儡,更私斩韩纡之子报复旧怨,视国法如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