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汉纪三十九 肃宗孝章皇帝下(第2页)
公卿们推举原张掖太守邓训接替张纡担任护羌校尉。迷唐率领一万骑兵来到边塞,没敢直接攻打邓训,而是先想胁迫小月氏胡人。邓训保护小月氏胡人,不让他们与迷唐交战。大臣们商议时都认为羌人和胡人互相攻打,对朝廷有利,不应该阻止。邓训说:“张纡不讲信用,导致众多羌人叛乱,凉州的官吏和百姓,性命就像头发丝一样危险。那些胡人之所以不愿意真心归附,都是因为我们的恩德和信用不够深厚。现在趁着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也许能派上用场。”于是下令打开城门和自己居住的园门,把所有胡人的妻子儿女都赶到里面,派兵严密守卫。羌人抢不到东西,又不敢逼迫胡人,就只好撤兵离开。从此湟中的胡人都说:“汉朝以前总是想让我们互相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和信用对待我们,打开门接纳我们的妻子儿女,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他们都高兴地叩头说:“一切听从使君的命令!”邓训于是对他们加以抚养教导,无论大人小孩没有不感动喜悦的。接着邓训赏赐贿赂各个羌人部落,让他们互相招降引诱,迷唐的叔父号吾率领他部落的八百户人前来投降。邓训趁机征发湟中的秦、胡、羌士兵四千人出塞,在写谷突袭迷唐,打败了他,迷唐于是离开大、小榆谷,住在颇岩谷,部众也都离散了。
评论
章和二年五月至十月的史事,围绕边疆决策与朝堂权力斗争展开,集中展现了东汉中期在民族治理、权力制衡上的复杂博弈,其历史镜鉴意义深远。
“以夷伐夷”的争议:边疆策略的短视与远见
南单于请求联合汉朝北伐北匈奴,主张“以夷伐夷”,耿秉以“天时可乘”支持,宋意则坚决反对,核心分歧在于对“夷虏相攻”本质的认知。宋意点出关键:鲜卑助汉是“贪得重赏”,若扶持南匈奴统一,必然需约束鲜卑,反而可能引发新的边患;而维持北匈奴与鲜卑、南匈奴的制衡,“中国坐享大功,而百姓不知其劳”,才是更稳妥的策略。
这一争议揭示了边疆治理的核心悖论:主动介入往往引火烧身,保持平衡反而能收渔利。汉武帝“单极天下”未能臣服匈奴,光武“羁縻畜养”换得四十年安宁,对比鲜明。南单于的“报效”说辞背后,实则是借汉朝之力壮大自身;耿秉的“天授良机”论,忽视了“夷狄无上下”的本性——强者一旦崛起,终将成为新的威胁。宋意的反对,体现了对“边疆均势”的清醒认知,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路,远比“毕其功于一役”的冒进更具长远眼光。
窦宪弑亲与“赎死北伐”:权力失控的荒诞逻辑
窦宪因忌惮齐殇王子刘畅分权,竟遣客刺杀之,事发后为避祸“自求击匈奴以赎死”,最终得以车骑将军身份领军北伐。这一过程充满戏剧性,却暴露了外戚专权下的司法崩坏:权贵杀人可借“军功赎罪”,国法沦为私人工具。
窦宪的操作本质是“以国家利益为私人买单”——北伐匈奴本是重大国策,却成了外戚脱罪的筹码。太后的“闭宪于内宫”到最终同意其出征,反映出皇权对近亲的纵容;韩棱“贼在京师,不宜舍近问远”的抗争被压制,何敞冒险独奏才查清事实,却无法动摇窦宪地位,更凸显官僚体系对权贵的无力。这种“刑不上大夫”的双重标准,是东汉政治腐败的开端,也为窦宪后来的跋扈与覆灭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