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06章 汉纪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第3页)
皇甫规的“威德并施”:面对羌乱,他既反对郭闳的“邀功”,也不盲从段颎的“纯武力”,而是提出“力求猛敌不如清平,勤明孙吴未若奉法”的治理理念——平定叛乱的关键,在于整顿吏治、赢得民心。他上任后“击羌破之”,又靠“威信”招降十余万羌人,证明“恩威并施”比单纯镇压更有效。但皇甫规的成功依赖个人能力,无法复制到整个腐败的体制中。
边疆困局:羌乱背后的治理失效
羌人的持续叛乱,是边疆治理失败的集中体现:
段颎本有平羌之才,却因郭闳的掣肘被冤入狱,反映出“内斗”已凌驾于“边防”之上——当官员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安危之前,边疆的稳定便无从谈起;
胡闳接任后“无威略”,导致羌人“覆没营坞,寇患转盛”,证明“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是边疆动荡的根源;
皇甫规的平叛策略直指核心:羌乱的本质是“吏治腐败”引发的“民怨”,而非单纯的“民族矛盾”。他的成功招降,说明羌人并非“天生叛逆”,而是被贪官污吏所逼。但这种“治标”的成功,无法改变“朝廷腐败-边官暴虐-羌人反抗”的恶性循环。
延熹四年的历史,如同一幅“王朝病入膏肓”的诊断书:灾异是“症状”,财政危机是“并发症”,吏治腐败是“病根”,而宦官专权则是“催化剂”。刘矩、刘宠、皇甫规的努力,如同给重症病人注射的“强心针”,能暂时缓解痛苦,却无法治愈深层的病灶。当卖官鬻爵成为常态,当邀功诿过成为惯例,当百姓只能寄望于“清官”而非“制度”,这个王朝的崩塌,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