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262章 汉纪四十 汉孝和皇帝下(第3页)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东汉永元四年的政治风云,生动展现了外戚专权与皇权反击的激烈博弈,其中蕴含的权力逻辑与人性挣扎,即便放在今天审视,仍具深刻的启示意义。

权力失衡下的危机伏笔

窦氏家族的崛起堪称外戚专权的典型样本:窦宪兄弟占据朝廷要职,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地方官员上任前需先向其“谒辞求通”,甚至滞留数十日等待回应,形成“背王室,向私门”的畸形生态。这种权力结构的失衡,本质上是皇权被稀释的体现——汉和帝虽为君主,却陷入“与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阉宦而已”的孤立境地。

丁鸿在日食后的上疏堪称清醒剂,他以“禁微则易,救末者难”警示:权力腐蚀往往始于细微处,对外戚的纵容如同“忽于微细以致其大”,最终会酿成无法挽回的祸患。而十三郡地震、旱灾、蝗灾等“天变”,在古代天人感应的语境下,实则是时人对政治失序的集体焦虑投射。

皇权反击的隐秘与代价

汉和帝的反击充满帝王权术的隐忍与精准:他利用清河王刘庆传递消息、获取《外戚传》作为法理依据,联合宦官郑众制定计划,趁窦宪回京之际突然发难,以“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控制京城,收捕核心党羽。这场不流血的政变,展现了少年天子的政治智慧,但也埋下了新的隐患——宦官因功得势,“郑众迁大长秋”“宦官用权自此始矣”,为东汉后期的宦官专权埋下伏笔。

值得玩味的是各方人物的选择:周荣作为袁安心腹,面对窦氏威胁直言“纵为窦氏所害,诚所甘心”,甚至嘱咐家人“无得殡敛,冀以区区腐身觉悟朝廷”,其刚烈风骨与窦氏党羽的趋炎附势形成鲜明对比;张酺为窦瑰求情,主张“过厚不过薄”,则体现了政治斗争中难得的理性与宽宥。

历史书写中的人性镜像

班固之死颇具悲剧色彩——因家奴得罪洛阳令种兢,竟在窦氏倒台后被牵连下狱致死,其未完成的《汉书》由妹妹班昭续成。华峤对班固的评价一针见血:他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自身却“排死节,否正直”,这种矛盾恰恰折射出知识分子在强权下的精神困境。

而汉中户曹李合的选择更具现实智慧:他劝阻太守与窦宪结交无果后,主动请求出使,却“所在迟留以观其变”,最终使汉中郡免于牵连。这种在乱世中既坚守原则又懂得变通的生存策略,至今仍给人以启示。

权力轮回的历史启示

从窦氏兴衰到宦官崛起,这段历史揭示了封建王朝难以跳出的权力轮回:外戚专权被粉碎后,皇权为巩固自身,又扶持新的力量(宦官),最终导致新的权力失衡。正如丁鸿所言“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从横”,但过度依赖某一群体巩固权力,必然引发新的危机。

此外,护羌校尉邓训死后“吏民羌胡旦夕临者日数千人”,甚至有羌人“以刀自割”“刺杀犬马牛羊”以示哀悼,与窦氏倒台时的众叛亲离形成强烈反差,更印证了“民心向背”才是权力的根本依托——这或许是这段历史留给我们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