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汉纪四十八 孝灵皇帝上之上(第2页)
六月,京城发大水。
六月癸巳日,朝廷论功行赏,封窦武为闻喜侯,窦武的儿子窦机为渭阳侯,侄子窦绍为鄠侯,窦靖为西乡侯,中常侍曹节为长安乡侯,封侯的一共有十一人。涿郡的卢植给窦武写信劝说道:“您对于汉朝,就像周公旦、召公奭对于周朝一样,拥立圣明的君主,让天下有了依靠,人们都认为您的功劳很大。但现在是同宗继位,按照宗族的图谱和名册,依次拥立,这有什么特别的功劳呢!怎么能随便贪天之功,当成自己的力量呢!您应该推辞丰厚的赏赐,来保全自己的身家名誉。”窦武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卢植身高八尺二寸,声音洪亮如钟,性格刚毅,有高尚的节操。他年少时师从马融,马融性格豪放奢侈,经常在面前安排女伎唱歌跳舞,卢植多年陪从听讲,眼睛都不转一下,马融因此很敬重他。太后因为陈蕃有旧德,特地封他为高阳乡侯。陈蕃上书推辞说:“我听说分封土地,是根据功劳德行来的。我虽然没有高洁的品行,但私下里仰慕君子‘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东西,不接受’的做法。如果接受爵位而不推辞,厚着脸皮接受,万一让上天发怒,灾祸降临到百姓身上,那我自己又怎么能安心呢!”太后不同意他推辞。陈蕃坚决推辞,前后上了十次奏章,最终没有接受封赏。
段颎率领轻装部队追击羌人,从桥门出发,日夜兼程,在奢延泽、落川、令鲜水等地与羌人交战,接连打败他们;又在灵武谷交战,羌人彻底大败。秋天七月,段颎到了泾阳,剩下的四千羌人部落,全都逃散到汉阳的山谷里。护匈奴中郎将张奂上书说:“东羌虽然被打败,但残余的部落很难全部消灭,段颎性格轻率果敢,恐怕胜负难以预料,应该暂且用招降的办法,这样才不会后悔。”诏书下达给段颎,段颎又上书说:“我本来就知道东羌虽然人多,但软弱容易控制,所以之前陈述我的想法,希望能为国家长久安宁考虑,而中郎将张奂说敌人强大难以击破,应该用招降的办法。圣明的朝廷明察,采纳了我的意见,没有采用张奂的计策。现在事情发展得和他说的不一样,他就心怀猜忌怨恨,听信叛羌的申诉,粉饰言辞,说我的军队‘多次受挫’,还说‘羌人都是同一族类,不可能全部消灭,山谷广阔,不可能清空,血流遍野,会破坏和谐导致灾祸’。我想到周、秦时期,戎狄就为害中原,汉朝中兴以来,羌寇最为猖獗,怎么都杀不完,即使投降了还是会反叛。现在的先零部落,多次反复无常,攻陷县城,抢劫百姓,挖掘坟墓,暴露尸体,灾祸涉及生者和死者,上天都为之震怒,借我之手进行诛杀。以前邢国无道,卫国去讨伐它,军队出发就下起雨来;我出兵经过夏天,接连得到及时雨,年成丰收,百姓没有疾病瘟疫。从上天的意志来看,这不是灾伤;从人事方面考察,众人齐心军队就能取胜。从桥门以西、落川以东,以前的县城相互连接,并不是什么深险隔绝的地方,车马可以顺利通行,不应该会受挫。张奂身为汉朝官吏,担任武职,驻军两年却不能平定贼寇,却想不切实际地停止战争,用和平手段招降强悍的敌人,都是些荒诞不实的空话,没有事实依据。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先零作乱,赵充国把他们迁到内地,煎当作乱边境,马援把他们迁到三辅地区,他们一开始归服,最终还是反叛,到现在都是祸患,所以有远见的人都深感忧虑。现在旁边的郡县人口稀少,多次被羌人残害,却想让投降的羌人和他们杂居,这就好比在良田种上荆棘,在家里养毒蛇啊。所以我凭借大汉的威严,制定长久的策略,想要斩草除根,不让他们再有滋生的机会。原本计划三年花费五十四亿;现在才过了一年,花费还不到一半,而残余的贼寇就快要被消灭了。我每次接到诏书,都说军队行动不受朝廷内部限制,希望能一直这样,完全信任我,让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不失时机。”
八月,司空王畅被免职,宗正刘宠担任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