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268章 汉纪四十 汉孝和皇帝下(第2页)

这时候呢,北匈奴又派人跑到敦煌来进贡,还说啥自家国家穷,礼数啥的准备得不太到位,希望能请个大使过去,还表示愿意送王子来当人质。太后呢,也没搭理他们派来的使者,就多给了点赏赐打发了。

再说洛阳令,广汉人王涣,这人做人那叫一个正直,眼光贼犀利,那些藏得很深的奸邪事儿都能被他挖出来。表面上治理手段挺强硬,其实内心特别善良。他断的那些案子,大家那是心服口服,整个京城的人都觉得他神了。结果这一年,王涣在任上去世了,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在集市上做生意的,听到这消息没有不唉声叹气、泪流满面的。王涣的灵柩往西送回老家的时候,路过弘农,老百姓都在路边摆上桌子祭祀。有官吏就问为啥,大家都说:“以前我们带着米去洛阳,老是被那些官吏士兵敲诈,每次都得损失一半。自从王大人上任,我们再也没被欺负过,所以来报答他的恩情。”洛阳的老百姓还给他建了祠堂,写了诗,每次祭祀的时候,都要弹琴唱歌来纪念他。太后知道这事儿后下诏说:“像王涣这样的忠良官吏,那可是国家治理的顶梁柱啊,朝廷拼命找这样的人才,可真正能找到的太少了。现在任命王涣的儿子王石为郎中,以此来鼓励那些勤劳肯干的官吏。”

评论

这段史料勾勒出汉和帝统治末期的政治图景与社会风貌,展现了东汉中期皇权运作、民生治理与边疆关系的多重面相,其中诸多历史细节值得深入剖析。

在政治决策的人性化考量方面,永元十五年四月的日食事件颇具代表性。当有司以 “阴盛” 为由奏请遣诸王回封国时,和帝以 “责由一人” 承担天象异常的责任,更以《蓼莪》《凯风》的亲情典故为由挽留诸王,这种决策既规避了将灾异归咎于宗亲的政治风险,又彰显了对亲情伦理的重视。帝王将灾异责任揽于己身的态度,体现了 “天人感应” 思想下君主的自我约束,而对宗亲的宽容姿态,则暗含着巩固皇权核心圈层的政治智慧。

民生关怀的实践与突破在史料中尤为突出。岭南贡奉龙眼、荔枝的记载,暴露了古代贡品制度对底层民众的压迫 ——“十里一置,五里一候” 的昼夜传送,背后是 “触犯死亡之害” 的民生代价。唐羌的谏言直击要害,指出 “上不以滋味为德” 的政治伦理,最终促使和帝下诏停罢贡奉。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汉代谏官制度的有效性,更展现了统治者在 “宗庙祭祀” 传统与 “爱民之本” 之间的价值抉择,其停贡决策堪称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实践。而 “令郡国以日北至按薄刑” 的制度创新,则体现了司法治理的人文关怀,通过时令调节刑罚执行,蕴含着 “顺天应人” 的治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