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276章 汉纪四十二 孝安皇帝上(第2页)

皇帝小时候被夸聪明,所以邓太后才立他为帝。可皇帝长大后,品行不咋样,渐渐让太后不满意。皇帝的奶妈王圣察觉到了这点。太后把济北王、河间王的儿子召到京城,河间王的儿子刘冀长得帅,太后觉得他不一般,就让他做平原怀王的后嗣,留在京城。王圣看到太后一直不归政给皇帝,担心皇帝被废,就经常和中黄门李闰、江京在皇帝身边说太后坏话,皇帝心里又气又怕。太后去世后,之前受过罚的宫女心怀怨恨,就诬告太后的兄弟邓悝、邓弘、邓阊曾经跟尚书邓访商量废掉皇帝的事,想立平原王为帝。皇帝听说后,气得不行,让有关部门弹劾邓悝等人犯了大逆不道之罪,于是把西平侯广宗、叶侯广德、西华侯邓忠、阳安侯邓珍、都乡侯甫德都贬为平民,邓骘因为没参与谋划,只是免去特进的职位,遣回封国;邓氏宗族的人都被免官,回到老家,邓骘等人的财产田宅都被没收。邓访和他的家人被流放到偏远郡县,在郡县官员的逼迫下,广宗和邓忠都自杀了。又把邓骘改封为罗侯;五月庚辰日,邓骘和儿子邓凤绝食而死。邓骘的堂弟河南尹邓豹、度辽将军舞阳侯邓遵、将作大匠邓畅也都自杀了;只有广德兄弟因为母亲和阎皇后是亲姐妹,得以留在京城。朝廷又任命耿夔为度辽将军,征召乐安侯邓康为太仆。丙申日,把平原王刘冀贬为都乡侯,打发回河间。刘冀从此谢绝宾客,闭门不出,这才躲过一劫。

当年邓太后刚被立为皇后的时候,太尉张禹、司徒徐防想和司空陈宠一起上奏追封太后的父亲邓训,陈宠认为以前没有这种上奏请求的先例,为此争论了好几天。等邓训追加封谥后,张禹、徐防又约陈宠一起派儿子给虎贲中郎将邓骘送礼表示祝贺,陈宠没答应,所以陈宠的儿子陈忠在邓氏家族那儿一直不得志。邓骘等人倒台后,陈忠当了尚书,多次上疏诬陷邓氏,坐实他们的罪名。大司农朱宠痛心邓骘无罪却遭此大祸,就袒露上身,拉着棺材上疏说:“和熹皇后品德高尚,堪比汉文帝的母亲。她的兄弟们忠孝两全,一心为国,让宗庙有主,王室得以依靠。他们功成身退,让出封国和职位,历代外戚都比不上他们,本应享受积善谦虚带来的福佑。却被宫女的片面之词陷害,那些人巧言令色、阴险狡诈,扰乱国家。邓骘等人的罪名没有证据,也未经审讯,就遭受如此残酷的刑罚,一门七人都死于非命,尸骸四处散落,冤魂无法安息,真是违背天理,让人痛心,天下人都为此感到丧气。应该把他们的尸骨收回来安葬,抚养他们的遗孤,让邓氏家族延续香火,来告慰亡灵。”朱宠知道自己言辞激烈,主动到廷尉那里请罪;陈忠又弹劾朱宠,皇帝下诏免去朱宠的官职,让他回老家。很多老百姓都觉得邓骘冤枉,皇帝后来也有所醒悟,就责备了相关州郡,把邓骘等人葬在北芒山,他们的堂兄弟们也都能回到京城。

评论

建光元年的历史记载,集中展现了东汉安帝亲政初期的权力洗牌、边疆动荡与统治伦理的冲突,是东汉中期政治转折的关键节点。

权力更迭:从外戚专权到反戈清算

邓太后去世后,安帝亲政引发的权力地震是本年度核心事件,暴露出东汉外戚政治的残酷性:

邓氏集团的崩塌:邓太后临朝时,邓氏外戚(邓骘、邓遵等)掌控军政大权,虽有“忠孝忧国”“功成身退”的评价(如朱宠所言),但在皇权与外戚的天然矛盾下,最终成为安帝巩固权力的牺牲品。宫人诬告“谋立平原王”仅是导火索,深层原因是安帝对太后长期掌权的积怨,以及乳母王圣、宦官李闰等近臣的挑唆。清算手段极其酷烈——一门七人非正常死亡,宗族被免官、财产没收,即便“不与谋”的邓骘也被逼迫自尽,尽显政治斗争的血腥。

清算背后的权力逻辑:安帝借助对邓氏的打击,将权力收归己手,同时提拔陈忠(因父陈宠与邓氏不和)等“反邓派”,并通过追尊生父清河孝王、贬黜平原王翼等操作,重构皇权合法性。但这种清算缺乏法理依据(“罪无申证,狱不讯鞫”),不仅寒了朝臣之心,更开启了“外戚失势即遭灭族”的恶劣先例,为后续宦官、外戚交替专权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