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汉纪五十二 孝献皇帝乙(第2页)
夏天,四月丁巳日,皇帝生病刚好,在未央殿举行大会。董卓穿着朝服,坐着车进宫,一路上两边都布置了士兵,从军营一直排到宫殿,左边是步兵,右边是骑兵,围得严严实实,还让吕布等人在前后护卫。王允让士孙瑞亲自写了诏书交给吕布,吕布让同郡的骑都尉李肃,带着秦谊、陈卫等十几个勇士,假装成卫士,守在北掖门里面,等着董卓。董卓一进门,李肃就用戟刺他,可董卓里面穿着铠甲,没刺进去,只伤到了他的胳膊,董卓从车上摔了下来,回头大喊:“吕布在哪儿?”吕布说:“奉诏讨伐你这个贼臣!”董卓大骂:“你这个没用的狗东西,竟敢这样!”吕布立刻拿着矛刺向董卓,还催促士兵把董卓给杀了。主簿田仪和董卓的家奴跑过去扑到董卓的尸体上,吕布又把他们也杀了,一共杀了三个人。吕布马上从怀里拿出诏书,对将士们说:“诏书只说讨伐董卓,其他人一概不追究。”将士们都规规矩矩地站着,大声喊万岁。老百姓都在大街上唱歌跳舞庆祝,长安城里的男男女女都把自己的珠宝玉石、衣服拿去卖了,买酒买肉庆祝,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人。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等董家老小,都在郿县被董卓的部下砍杀射死。董卓的尸体被扔在集市上示众。当时天气开始热起来,董卓又胖,身上的油脂流了一地,看守尸体的小吏做了个大灯芯,插在董卓的肚脐里点着,一直亮到天亮,就这样烧了好几天。袁家的门生把董家的尸体收集起来,烧成灰,撒在路上。董卓的堡垒里有两三万斤金子,八九万斤银子,各种绸缎、奇珍异宝堆得像小山一样。之后,朝廷让王允总领尚书事务,任命吕布为奋威将军,持符节,礼仪待遇和三司一样,封温侯,两人一起执掌朝政。
董卓死的时候,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正好在王允那儿,听到这个消息,忍不住惊叹了一声。王允一下子就火了,大声呵斥他:“董卓是国家的大奸臣,差点就把汉朝给搞灭亡了。你身为朝廷大臣,应该和大家一样痛恨他,可你却念着他对你的那点私情,反而为他难过,这不是和他一起造反吗!”当场就把蔡邕抓起来交给廷尉治罪。蔡邕赶紧谢罪说:“我虽然不怎么忠诚,但古今的大道理,我耳朵听得多了,嘴巴也经常讲,怎么会背叛国家去向着董卓呢!我愿意受脸上刺字、砍脚的刑罚,只求能继续写完汉朝的历史。”很多士大夫都同情蔡邕,想救他,可都没成功。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蔡邕是难得一见的大才子,对汉朝的事情了解得很多,应该让他接着写完后史,这可是一代的大典啊;而且他犯的罪其实不算严重。杀了他,恐怕会让大家失望吧!”王允说:“以前汉武帝没杀司马迁,结果司马迁写了诽谤朝廷的书流传后世。现在国家正处在衰落的时候,到处都是战乱,不能让奸佞之臣在年幼的皇帝身边执笔,这样既对皇帝的圣德没好处,还会让我们这些人被他嘲讽议论。”马日磾退出来后,对别人说:“王允恐怕要绝后了吧!好人是国家的纲纪,史书的编修是国家的大典;破坏纲纪,废弃大典,他能长久吗!”最后蔡邕就死在了监狱里。
评价
这段关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历史记载,生动展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政权动荡的关键转折期,其中诸多事件和人物选择至今仍具深刻的历史启示意义,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现代视角的评价: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与战略抉择
荀彧的远见与“跳槽”逻辑:荀彧早年预判颍川“四战之地”的风险,力劝乡人迁徙,在袁绍势力鼎盛时却选择转投曹操,体现了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他的决策基于对“雄主”本质的判断——袁绍虽强却“终不能定大业”,而曹操的“雄略”更符合乱世中统一秩序的需求。这种“择主而事”的逻辑,打破了传统地域、身份的束缚,本质是对“治理能力”的理性选择,类似现代职场中对“平台潜力”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