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48章 汉纪五十三 孝献皇帝丙(第2页)

孙策任命张纮为正议校尉,彭城的张昭为长史,经常让他们一个人留守,一个人跟着自己出征打仗,还有广陵的秦松、陈端等人也参与出谋划策。孙策对待张昭,就像对待老师和朋友一样,不管是文臣事务还是武将事务,全都交给张昭处理。张昭经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信里都把功劳全归在张昭身上,孙策听说后,笑着说:“以前管仲辅佐齐国,齐桓公喊他仲父,事事都听他的,最后齐桓公成了霸主。现在子布(张昭字子布)有才能,我能重用他,那这份功名不也是我的嘛!”

袁术任命堂弟袁胤为丹杨太守。周尚、周瑜都回到寿春。刘繇从丹徒打算逃到会稽,许劭说:“会稽那地方富有殷实,这正是孙策想要的,而且会稽在海边,太偏远了,不能去。不如去豫章,往北能通到豫州,往西能连接荆州;要是能收拢官吏百姓,派使者给朝廷进贡,和曹兖州(曹操)互通消息,虽然中间隔着袁术这个豺狼,但他蹦跶不了多久。您是受了朝廷任命的,曹操、刘表肯定会来帮您。”刘繇听了他的建议。

当初,陶谦任命笮融为下邳相,让他负责广陵、下邳、彭城的粮食运输。笮融就把这三郡运送的物资都截留下来归自己,还大肆修建佛教寺庙,督促人们读佛经,吸引了周边郡县五千多户喜欢佛教的人前来。每次举办浴佛节,都准备大量饮食,在路上摆宴席,绵延几十里,花费的钱财数以亿计。曹操打败陶谦后,徐州地区局势不稳,笮融就带着一万多男女逃到广陵,广陵太守赵昱以宾客之礼招待他。在这之前,彭城相薛礼被陶谦逼迫,驻扎在秣陵,笮融贪图广陵的财物,趁着喝醉把赵昱杀了,还放纵士兵大肆抢掠,然后过江去投靠薛礼,不久又把薛礼杀了。刘繇派豫章太守朱皓去攻打袁术任命的太守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等刘繇逆江而上,驻扎在彭泽,让笮融协助朱皓攻打诸葛玄。许劭对刘繇说:“笮融出兵打仗,根本不顾及名义和道德。朱皓这人太实在,喜欢以诚心待人,您得让他小心防范笮融。”笮融到了之后,果然用计杀了朱皓,自己接管了豫章郡事务。刘繇进军讨伐笮融,笮融战败逃走,躲进山里,被当地百姓杀了。朝廷下诏任命前太傅掾华歆为豫章太守。丹杨都尉朱治赶走吴郡太守许贡,占据了吴郡,许贡往南投靠山贼严白虎。

评论

这段史料生动勾勒出孙策平定江东的早期历程,展现了一位少年英雄在乱世中凭借智勇、仁德与格局迅速崛起的传奇。从历史细节中,我们能看到孙策成功的多重密码,也能窥见汉末群雄争霸的复杂生态。

战略抉择:抓住机遇的精准判断

孙策的崛起始于对局势的清醒认知。在袁术麾下不得志时,他敏锐抓住吴景久攻樊能、张英不下的契机,以“助舅讨横江”为名请求出兵江东。这一决策极具战略眼光:一方面避开了袁术集团的内部倾轧,另一方面将战场转向自家“旧恩所在”的江东,为独立发展铺路。

袁术的“放行”充满算计——他既忌惮孙策的能力,又低估了其潜力,认为刘繇、王朗等势力足以牵制,却没想到这一决定成就了孙策的霸业。这种“以敌制敌”的侥幸心理,最终让袁术错失了控制江东的机会,也印证了乱世中“放虎归山”的风险。

治军之道:仁德赢得民心的关键

孙策渡江后的表现,堪称汉末军阀中的一股清流。当“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时,他严格约束军队:“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这种纪律性在乱世中尤为珍贵,瞬间扭转了民众的恐惧心理,“民乃大悦,竞以牛酒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