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285章 汉纪四十三 孝顺皇帝上(第2页)

左雄又接着报告说:“孔子说‘四十不惑’,《礼记》里也说四十岁适合出来做官。我建议从现在开始,孝廉要是不满四十岁,就不能被举荐。被举荐的人都要先到公府,儒生考自家学术流派的知识,文官考写公文的能力,然后把成绩副本送到端门,看看他们到底有没有真本事,顺便也改善改善社会风气。要是有人不遵守规定,就按法律治罪。但要是有那种特别有才能、品行特别好的人,年龄就不用限制。”皇帝同意了。可胡广、郭虔、史敞却上书反对说:“选拔人才得看才能,不能被固定的制度框住。像陈平的六出奇计,又不是从经学里学来的;郑国子产、东阿王的治理方法,也不是靠写公文。甘罗、子奇被重用的时候,年龄跟四十岁差老远了;终军、贾谊出名的时候,也很年轻啊。从古到今,选拔人才的制度从来没这么大改动过。现在就因为一个人的建议,就要改变老规矩,好处还不明确,大家心里也不乐意。矫正错误、改变常规是大事,却不问问大臣们的意见,也不跟公卿们商量。要是这事儿定下来之后,大家有不同意见,反对吧,朝廷就不好办;同意吧,皇帝命令都已经下了。我们觉得应该把这建议发给百官讨论,看看大家怎么说,然后再决定好不好,仔细听听大家的想法。”皇帝没听他们的。

辛卯日,正式下令“各郡国举荐孝廉,年龄得四十岁以上;儒生得精通经典内容,文官得能写公文,才能参加选拔。要是有像颜渊、子奇那样特别优秀的,年龄就不限制。”过了一段时间,广陵举荐的孝廉徐淑,年龄不到四十岁。尚书台的郎官就问他咋回事,徐淑回答说:“诏书里不是说‘要是有像颜回、子奇那样的,不限制年龄’嘛,所以我们郡就选了我。”郎官被他说得一时语塞。左雄接着质问:“以前颜回能闻一知十,你这孝廉能闻一知几啊?”徐淑这下答不上来了,就被淘汰了。举荐他的郡守也因此被免职。

袁宏评论说:做决策、定制度,是为了治理国家、教导百姓,一定得切实可行。古代人说四十岁做官,也不是说非要到这个年龄才能当官,而是觉得这个时候身体强壮,能好好做事,所以就把它当作一个大概标准。再说了,像颜渊、子奇那样的人才,那是多少年才出一个,要是都按这个标准来,不就太片面了嘛!不过左雄这人公正又精明,能看出真假,还坚决要推行这个制度。没过多久,胡广被派去当济阴太守,还有十几个郡守都因为举荐错人被免职。只有汝南的陈蕃、颍川的李膺、下邳的陈球等三十多人被任命为郎中。从这以后,州牧、郡守们都怕了,不敢随便举荐人。一直到永嘉年间,选拔人才都很公正,选到了不少有本事的人。

闰月庚子日,恭陵的百丈庑着火了。

皇帝听说北海有个叫郎顗的,对阴阳之学特别精通。

评论

阳嘉元年的历史叙事,围绕着皇权巩固、社会动荡与制度改革的交织展开,其中左雄推动的察举制改革尤为瞩目,成为透视东汉中期政治生态与制度困境的关键切口。

权力结构的再平衡:外戚崛起与边疆博弈

梁氏立为皇后,其兄梁商加官晋爵,标志着外戚梁家开始登上权力舞台,这既是汉顺帝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依赖妻族制衡宦官),也为日后梁冀专权埋下伏笔。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剧本,在此悄然续写。

边疆局势则延续着“冲突-缓和”的循环。耿晔利用乌桓攻击鲜卑虽获一时之胜,但鲜卑随即寇掠辽东属国,显示北方部族的威胁并未根除。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虽能节省中原兵力,却难以形成长期稳定——一旦部族联盟瓦解或利益失衡,边疆战火便会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