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58章 汉纪五十五 孝献皇帝戊(第2页)

刘表犹豫不决,就派韩嵩去许县,说:“如今天下局势还不明朗,曹操却挟持天子,在许县建都,你帮我去看看他那边的情况。”韩嵩说:“最厉害的人能审时度势,改变节操,其次就是坚守节操。我韩嵩是个坚守节操的人。君臣名分确定后,我会拼死坚守。现在我既然已经在您这儿任职,就听您的命令,哪怕赴汤蹈火,我也不会推辞。依我看,曹操肯定能在天下成就一番大事业。如果将军您能对上顺应天子,对下归附曹操,那派我去没问题;要是您还在犹豫,我到了京城,天子要是给我个官职,我推辞不掉,那我就成了天子的臣子,只是您以前的下属了。在哪个君主手下,就为哪个君主效力,到时候我就得听从天子的命令,从道义上讲,就不能再为将军您效死了。希望您再仔细考虑考虑,别辜负我!”刘表觉得韩嵩是害怕出使,就强迫他去。

韩嵩到了许县,朝廷下诏任命他为侍中、零陵太守。等他回来后,大力称赞朝廷和曹操的德行,还劝刘表送儿子去朝廷侍奉天子。刘表一听,火冒三丈,觉得韩嵩背叛了自己,于是召集所有下属,布置好军队,手持符节,要杀韩嵩,还数落他:“韩嵩你竟敢怀有二心!”大家都吓坏了,想让韩嵩赶紧谢罪,韩嵩却面不改色,慢慢地对刘表说:“是将军您辜负了我,我没有辜负将军您!”接着把之前说过的话又说了一遍。刘表的妻子蔡氏劝说道:“韩嵩在荆州是有名望的人,而且他说的都是实话,杀他也没理由啊。”刘表还是很生气,把跟韩嵩一起去的人严刑拷打致死,发现韩嵩确实没有背叛自己的意思,这才没杀韩嵩,而是把他囚禁了起来。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东汉末年袁曹争霸关键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抉择,生动展现了乱世中各方势力的战略博弈与人物智慧,其中蕴含的政治逻辑与决策思维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贾诩的战略远见:逆势抉择中的深度洞察

张绣在袁强曹弱的局势下,面临是否归顺袁绍的关键抉择,贾诩却当众驳斥袁绍使者,力主归顺曹操,这一决策背后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洞察。贾诩提出的三大理由,精准切中了当时的政治核心逻辑:

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占据了政治合法性的制高点,归顺曹操即意味着站在“正统”阵营,这在注重名正言顺的传统社会中至关重要。

袁绍强盛时难以重视弱小盟友,而曹操处于弱势时会更珍惜每一份力量,这种强弱对比下的心理差异,决定了张绣能在曹操阵营获得更高的政治价值。

成大事者必须超越私怨以彰显仁德,曹操的霸王之志必然要求他放下与张绣的旧怨,反而会通过优待张绣向天下展示其胸襟。

后续发展完全印证了贾诩的判断。曹操不仅接纳张绣,还与其联姻、封官晋爵,将政治利益最大化——既收获了军事力量,又向天下传递了“释私怨、纳贤才”的信号。贾诩的决策智慧,在于跳出了简单的强弱对比,从政治合法性、利益诉求、领袖格局三个维度进行深层分析,展现了顶级谋士的战略眼光。

杨阜的识人之道:领袖素质决定事业成败

凉州牧韦端的从事杨阜,在观察袁曹相争后得出的结论,精准预言了双方的最终结局。他指出袁绍“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这种性格缺陷导致“无威”“后事”,虽强终难成大业;而曹操“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这些品质正是成就大事的关键。

杨阜的分析直指 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决策力、执行力、用人观。袁绍的“好谋少决”暴露了其缺乏担当与战略定力,而曹操的“决机无疑”体现了卓越的判断力与行动力;袁绍不能容人,曹操却“能用度外之人”,这种用人格局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双方人才储备的质量。在乱世竞争中,领袖的素质往往是决定势力兴衰的核心变量,杨阜的识人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评价政治军事领袖的经典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