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62章 汉纪五十五 孝献皇帝戊(第2页)

天亮的时候,淳于琼等人看到曹操的兵少,就出营门摆开阵势,曹操赶紧下令猛攻,淳于琼抵挡不住,退回营中坚守,曹操继续攻打。袁绍听说曹操去攻打淳于琼,就对儿子袁谭说:“就算曹操打败淳于琼,我把他的营地端了,他也没地儿可回!”于是派将领高览、张合等人去攻打曹操的营地。张合说:“曹公派的都是精兵,肯定能打败淳于琼他们,淳于琼要是被打败,咱们这事儿就完了,还是先去救淳于琼吧。”郭图却坚持要攻打曹操的营地。张合又说:“曹公营地防守坚固,肯定攻不下来。要是淳于琼他们被抓,咱们这些人都得当俘虏。”袁绍不听张合的,只派了少量骑兵去救淳于琼,却用重兵攻打曹操营地,结果没打下来。

袁绍派去救乌巢的骑兵到了,曹操身边有人说:“敌人骑兵快到了,分点兵去抵挡吧。”曹操生气地说:“等敌人到背后了再报告!”士兵们听了,都拼死作战,最后大破袁军,杀了淳于琼等人,把粮草全烧了,还杀了一千多袁军士兵,把他们的鼻子都割下来,牛马则割掉嘴唇和舌头,拿去给袁绍的军队看,袁绍的将士们看到后都惊恐万分。

郭图因为自己的计策没成功,觉得很羞愧,就又在袁绍面前说张合的坏话:“张合看到我军失败,可高兴了。”张合又气又怕,就和高览一起烧掉攻城器具,到曹操营中投降。曹洪心里犯嘀咕,不敢接受,荀攸说:“张合的计策不被采用,一怒之下才来投奔,你有什么可怀疑的!”曹洪这才接受了他们。

这下袁绍的军队人心惶惶,彻底崩溃了。袁绍和袁谭等人戴着头巾,骑着马,带着八百骑兵渡过黄河逃走。曹操没追上,缴获了袁绍所有的粮草辎重、文书档案和金银财宝。剩下投降的袁军,曹操把他们全活埋了,前后一共杀了七万多人。

沮授没来得及跟袁绍一起渡河,被曹操的军队抓住了,他大声喊道:“我不是投降,是被抓住的!”曹操和沮授以前有交情,亲自迎接他说:“咱们各为其主,分隔两地,没想到今天你被我抓住了!”沮授说:“袁绍决策失误,才导致失败。我智谋和力量都耗尽了,被抓也是活该。”曹操说:“袁绍没谋略,不听你的计策,如今天下大乱还没平定,我正想和你一起谋划大事呢。”沮授说:“我的叔父、母亲和弟弟的性命,都掌握在袁绍手里,如果承蒙你的好意,让我快点死就是我的福气了。”曹操叹息说:“要是我早点得到你,天下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但最后看沮授一心想回袁绍那边,曹操就把他杀了。

曹操在收缴的袁绍信件中,发现了许县和自己军中一些人给袁绍写的信,他看都没看,直接烧了,说:“袁绍强大的时候,连我自己都不能保证安全,更何况其他人呢!”

评论

官渡之战作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战役关键阶段的博弈过程,不仅展现了军事谋略的交锋,更暴露了人性弱点对战争走向的深刻影响,其背后的战略思维与决策逻辑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绝境中的战略定力:曹操的坚守与荀彧的远见

战役初期,曹操陷入严重劣势。袁绍凭借兵力与资源优势,以高橹射箭、地道强攻等战术压制曹军,而曹操虽以霹雳车、长堑勉强应对,却面临“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的绝境,甚至百姓因赋税繁重多叛归袁绍。此时曹操萌生退意,计划“还许以避绍师”,这一决策几乎可能断送全局——一旦后撤,不仅丧失战场主动权,更会让袁绍乘势席卷中原。

关键时刻,荀彧的回信成为扭转心态的关键。他精准点出三大核心:一是战略窗口期的不可逆转性,强调“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将官渡之战定义为决定天下走向的“大机”;二是对手的致命缺陷,直指袁绍“能聚人而不能用”的本质,与曹操“神武明哲辅以大顺”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历史经验的镜鉴,以楚汉荥阳对峙为例,阐明“先退则势屈”的博弈逻辑,坚定曹操“扼其喉而不得进”的持久战决心。这种对战略态势的清醒判断,展现了顶级谋士“洞察本质、逆向破局”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