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66章 汉纪五十六 孝献皇帝己(第2页)

过了几天,曹操又想先去平定荆州,让袁谭和袁尚先互相消耗。辛毘观察曹操的脸色,察觉到他想法有变,就把这事告诉了郭嘉。郭嘉又去劝曹操,曹操就问辛毘:“袁谭这人可信吗?袁尚肯定能被打败吗?”辛毘回答说:“您不用管袁谭是真心还是假意,只需要考虑当前的形势。袁氏兄弟本来是自相残杀,他们觉得别人插不上手,都认为天下能由自己平定。现在袁谭向您求救,这就说明他没办法了。袁尚眼看袁谭被困,却不能拿下他,这说明袁尚也没多少力气了。他们在外面打仗失败,内部又诛杀谋臣,兄弟之间互相猜忌争斗,把一个国家分成两半。连年打仗,将士们的铠甲头盔上都生了虱子,再加上旱灾和蝗灾,饥荒也跟着来了。上天降灾,下面民生艰难,不管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老百姓,都知道袁氏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时候,这正是老天要灭亡袁尚啊。现在您去攻打邺城,如果袁尚不回救,邺城就守不住;他要是回救,袁谭就会在后面追击。凭您的威望,对付陷入困境的敌人,打击疲惫不堪的贼寇,就像狂风扫落叶一样容易。这是老天把袁尚送到您手里,您不抓住机会,反而去攻打荆州,荆州现在富足安乐,没有内乱可乘之机。仲虺说过,‘夺取混乱之国,侵侮将亡之国’。现在袁谭和袁尚不考虑长远战略,反而在内部互相算计,这就是混乱;老百姓在家没饭吃,出门没干粮,这就是要灭亡的迹象。他们现在朝不保夕,百姓性命都难以维系,您要是不趁机安抚,还想等以后。万一以后他们醒悟过来,改正错误,修养德行,您就失去用兵的好时机了。现在趁着袁谭求救去安抚他,这是最大的好处。而且天下的敌人,没有比河北的袁氏更强大的了,河北平定了,咱们的军队就更强大,天下都会为之震动。”曹操说:“说得好!”于是答应了袁谭的求救。冬天,十月,曹操到达黎阳。袁尚听说曹操渡过黄河,就放弃围攻平原,回师邺城。袁尚的部将吕旷、高翔背叛他,归附了曹操,袁谭又偷偷刻了将军印,送给吕旷和高翔。曹操知道袁谭耍心眼,为了稳住他,就给儿子曹整聘了袁谭的女儿,然后带兵回去了。

孙权往西攻打黄祖,打败了黄祖的水军,只是城池还没攻下,这时山里的贼寇又闹事了。孙权只好回军,路过豫章,派征虏中郎将吕范去平定鄱阳、会稽,荡寇中郎将程普去征讨乐安,建昌都尉太史慈兼任海昏县令,让别部司马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人分别驻守重要县的县令、县长之位,去讨伐山越,把这些地方都平定了。建安、汉兴、南平的百姓作乱,各自聚集了一万多人,孙权派南部都尉、会稽人贺齐去征讨,把叛乱都平定了,重新设立县邑,挑选出一万士兵。孙权任命贺齐为平东校尉。

评论

建安八年的历史片段,如同一幅浓缩的乱世画卷,将三国初期的权力博弈、人性挣扎与战略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年的风云变幻,不仅深刻影响了袁氏集团的命运走向,更成为曹操统一北方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其中蕴含的政治逻辑与人性规律至今仍发人深省。

战略博弈:曹操集团的精准布局

曹操在黎阳击败袁谭、袁尚后,面临着乘胜追击还是暂缓攻势的战略抉择。郭嘉提出的“缓攻待变”策略,堪称洞察人性弱点的经典决策。他精准把握袁绍死后二子“权力相侔、各有党与”的权力格局,预见“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的必然结局,为曹操提供了以静制动的战略蓝图。这一决策跳出了“乘胜追击”的常规思维,将政治分化置于军事打击之上,体现了三国时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级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