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293章 汉纪四十四 孝顺皇帝下(第2页)

扬州刺史尹耀和九江太守邓显去历阳讨伐范容等人,结果战败牺牲了。

冬天十月,日南的蛮夷又造反了,攻打焚烧当地的县城。交趾刺史九江人夏方用招抚劝诱的办法,让他们投降了。

十一月,九江的盗贼徐凤、马勉等人又开始攻打焚烧城邑。徐凤自称无上将军,马勉自称皇帝,还在当涂山中安营扎寨,建立年号,设置百官。

十二月,九江盗贼黄虎等人攻打合肥。

这一年,还有盗贼挖开了宪陵。

评论

建康元年是东汉王朝由“苟延”转向“崩塌”的关键节点。这一年,顺帝驾崩、幼主即位,外戚梁冀权势滔天,盗贼四起与边疆动荡交织,士大夫的呐喊被彻底压制,种种迹象都在宣告:这个王朝的气数已尽。

权力真空与外戚专权的巅峰

顺帝的去世与两岁太子刘炳(冲帝)的即位,让东汉皇权陷入“幼主临朝、太后摄政”的老路,而这一次,外戚梁冀抓住机会,将权力推向顶峰。

皇权交接的致命脆弱:顺帝临终前立皇子炳为太子,却未能安排可靠的辅政力量,仅靠“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支撑局面。李固虽有才干,却孤掌难鸣;太后梁妠是梁冀之妹,自然倾向兄长,形成“梁冀总揽朝政”的格局。这种“幼主+外戚”的组合,在东汉后期反复出现,每一次都加速权力腐败——梁冀本就“顽嚚凶暴”,如今没了顺帝的微弱制衡,更无忌惮,为日后“跋扈将军”的暴行埋下伏笔。

太子迎立事件中的权力试探:中常侍高梵“无诏信”单驾迎太子,太傅杜乔等“疑而未决”,侍御史种暠“手剑当车”厉声斥责,最终迫使高梵退回请诏。种暠的强硬,表面是维护“诏信”制度,实则是士大夫对宦官、外戚干预皇权的抵制。但这种局部胜利毫无意义:太子即位后,梁冀通过太后牢牢掌控朝政,种暠的“持重”不过是权力游戏中的小波澜。

内忧外患的全面爆发:从边疆到腹地的失控

这一年,东汉的统治秩序从边疆到腹地全面崩溃,叛乱不再是“局部问题”,而是“系统性危机”的总爆发。

边疆的“惨胜”与隐患:护羌校尉卫琚追击叛羌,虽斩首八百余级,但赵冲在追击时遇伏战死;匈奴中郎将马寔击破南匈奴左部,胡、羌、乌桓一时归降。这些“胜利”代价惨重——赵冲死后,羌人虽“衰耗”,但东汉也失去了唯一能稳定西北的将领;匈奴、乌桓的归降只是暂时的,一旦中央失控,必然再次反叛。边疆的“惨胜”,本质是“用将领性命换暂时安宁”,毫无长远战略可言。

腹地盗贼的“称帝建国”:与边疆相比,内地的叛乱更触目惊心:范容、周生寇掠江淮,击杀扬州刺史尹耀、九江太守邓显;徐凤、马勉竟“称皇帝、建年号、置百官”,在当涂山中筑营,公开与朝廷分庭抗礼;黄虎攻合肥,甚至“群盗发宪陵”(挖掘顺帝陵墓)。这些行为已超越“生存反抗”,演变为对东汉统治合法性的直接否定。盗贼能“称帝建国”,说明地方官府已完全瘫痪——二千石官员或战死(如尹耀),或无能(如历任九江太守),中央的军事调动也因权力斗争而效率低下,王朝的统治根基已被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