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70章 孝献皇帝庚(第2页)

冬天,十月辛卯日,有彗星出现在鹑尾星区。

乙巳日,黄巾军杀了济南王刘赟。

十一月,曹操到达易水,代郡的乌桓单于普富卢、上郡的乌桓单于那楼都来祝贺。大军返回后,曹操论功行赏,封给田畴五百户食邑,封他为亭侯。田畴说:“我当初是为刘虞报仇,才带着大家逃到这里,志向和道义还没实现,现在却接受赏赐,把这当成好处,这不是我本来的想法。”坚决推辞不接受。曹操知道他心意诚恳,就答应了他,没有强行封赏。

曹操北伐乌桓的时候,刘备劝刘表趁机袭击许都,刘表没采纳。等听说曹操回来了,刘表对刘备说:“没听你的话,结果错过了这个大好机会。”刘备说:“当今天下分裂,天天都在打仗,机会哪有尽头呢?要是以后能抓住机会,这次的事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这一年,孙权往西攻打黄祖,掳掠了黄祖的百姓后返回。

孙权的母亲吴氏病重,她把张昭等人叫来,嘱托后事之后就去世了。

当初,琅邪人诸葛亮住在襄阳隆中,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只有颍川的徐庶和崔州平相信他真有这样的才能。崔州平是崔烈的儿子。

刘备在荆州的时候,向襄阳的司马徽请教寻访人才的事。司马徽说:“那些儒生和见识浅陋的人,哪能认清当前的形势,能认清形势的才是杰出的人才。这里就有‘伏龙’和‘凤雏’。”刘备问是谁,司马徽说:“就是诸葛孔明和庞士元。”徐庶在新野见到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就是那条‘卧龙’啊,将军您愿意见见他吗?”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您亲自去拜访,不能委屈他来见您,将军您应该屈尊去拜访他。”刘备于是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刘备让身边的人退下,对诸葛亮说:“汉室衰败,奸臣把持朝政,我不自量力,想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是我智谋短浅,所以一直受挫,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然而我的志向还没有放弃,您说我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还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实在不能和他正面抗衡。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经三代,地势险要,百姓归附,有才能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力,咱们可以和他结盟作为外援,不能打他的主意。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着吴郡、会稽郡,西面通巴郡、蜀郡,这是个战略要地,但它的主人刘表却守不住,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您的。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他,那里百姓殷实,国家富有,但是刘璋却不知道爱惜百姓,有才能的人都渴望有个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是皇室的后代,信誉和仁义闻名天下,如果能占据荆州和益州,守住险要之地,安抚好少数民族,和孙权结盟友好,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能复兴了。”刘备说:“说得太好了!”从此刘备和诸葛亮的感情越来越好,关系越来越亲密。关羽和张飞不高兴了,刘备就开导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别再说什么了。”关羽和张飞这才不再抱怨。

司马徽为人清正高雅,很有识别人才的眼光。同县的庞德公向来名声很大,司马徽把他当作兄长一样对待。诸葛亮每次到庞德公家里,都独自在床下拜见,庞德公也不阻拦他。庞德公哥哥的儿子庞统,年轻的时候朴实愚钝,没人赏识他,只有庞德公和司马徽看重他。庞德公常常称孔明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鉴”。所以司马徽和刘备交谈的时候,就向刘备称赞他们。

评论

建安十二年是东汉末年极具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曹操北征乌桓奠定北方霸权,刘备三顾茅庐得遇诸葛亮,孙权稳定江东根基,各方势力的行动与抉择共同勾勒出乱世中权力格局的演变轨迹。透过《资治通鉴》的这段记载,我们能清晰看到战略眼光、人才识用与时代机遇如何塑造历史走向。

曹操北征乌桓:冒险背后的战略远见

曹操在平定冀州后选择北征乌桓,是其统一北方进程中最具争议的决策之一。当时诸将普遍反对,认为袁尚已成“亡虏”,乌桓不足为惧,而深入远征可能导致刘表、刘备袭取许都,风险极大。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中原空虚之际,南方势力的确存在乘虚而入的可能。

但郭嘉的分析彻底改变了曹操的思路,展现出顶级谋士的战略眼光。他指出乌桓“恃其远,必不设备”,正是突袭的最佳时机;更关键的是,袁绍对北方“民夷”有恩,袁尚兄弟若依托乌桓势力卷土重来,可能引发青、冀二州反弹,动摇曹操刚刚建立的统治根基。在对南方局势的判断上,郭嘉精准定位刘表为“坐谈客耳”,其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因此“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这种对人性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成为决策的核心依据。

军事行动中的细节更显曹操集团的执行力。当夏季暴雨导致滨海道路泥泞不通时,曹操采纳田畴建议,伪装撤军麻痹敌军,实则绕道卢龙口,“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穿越废弃二百年的险路,最终在白狼山与乌桓主力猝然相遇。面对“被甲者少”的危急局面,曹操登高见敌军阵形不整,立刻命张辽为先锋发起冲击,一战斩杀蹋顿及多名部落首领,收降胡汉二十馀万口,彻底消除了北方边患。

战后的两个细节尤为值得称道:一是曹操对公孙康的预判——“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最终不费一兵一卒获得袁尚、袁熙首级,展现出对割据势力心理的精准把握;二是曹操对“前谏者”的厚赏,坦言北征是“乘危以徼幸”,而诸将之谏是“万安之计”。这种承认风险、奖励异议的胸襟,使其团队始终保持战略清醒,避免了因胜而骄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