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295章 汉纪四十五 孝质皇帝(第2页)

秋天七月乙卯日,把孝质皇帝安葬在静陵。

大将军的属官朱穆给梁冀写了封信,劝诫他说:“明年是丁亥年,按照阴阳学说,刑德在乾位会合,就像《易经》里说的龙战之会,阳道将会胜利,阴道将会失败。希望将军您一心为朝廷效力,摒弃私欲,广泛招揽贤能的人,远离那些奸佞邪恶之徒,给皇帝挑选师傅,找那些小心忠诚、笃厚守礼的人,将军您和他们一起辅助皇帝,参与讲学,借鉴贤人的做法,效法古人,这样就如同背靠南山、稳坐平原,谁能动摇您呢!议郎大夫这些职位,本来是给那些有儒家学问、品行高尚的人设立的,现在很多人都不称职,九卿当中也有不适合担任其职位的,希望将军您明察啊!”朱穆还举荐了种暠、栾巴等人,但梁冀没有采纳。朱穆是朱晖的孙子。

九月戊戌日,追尊河间孝王为孝穆皇,他的夫人赵氏为孝穆后,为他们建的庙叫清庙,陵墓叫乐成陵;蠡吾先侯被追尊为孝崇皇,庙叫烈庙,陵墓叫博陵。这些地方都设置了令、丞等官职,让司徒拿着符节,捧着策书和玺绶,用太牢的礼仪祭祀。

冬天十月甲午日,尊皇帝的母亲匽氏为博园贵人。

滕抚性格正直,不攀附权贵,因此被宦官厌恶。论起讨伐盗贼的功劳,他本应受封,但是太尉胡广按照梁冀的意思上奏罢免了他。滕抚最后在家中去世。

评论

这段史料集中反映了东汉中后期外戚专权、政治黑暗的典型状况,其中的权力斗争与制度细节值得深入剖析:

教育改革的表面繁荣与深层矛盾

朝廷推行的经学教育改革看似兴盛——太学扩招至三万余生,官员子弟强制入学,形成“游学增盛”的景象。但这种繁荣更像是权力阶层的自我装饰:一方面,通过“课试拜官”将经学与仕途直接绑定,强化了儒学作为统治工具的属性;另一方面,“随家法”“高第赏进”的规则,实则为门阀士族垄断知识、巩固特权提供了制度通道。教育的普及并未带来政治清明,反而成为权力游戏的附庸。

皇帝废立中的权力博弈

汉质帝因一句“跋扈将军”被梁冀毒杀,暴露了外戚专权的残酷性。年仅九岁的皇帝尚不能掌握实权,却因触碰权臣底线遭灭口,足见皇权已沦为外戚操纵的玩偶。在立新帝的过程中,各方势力的角力极具代表性:

李固等大臣主张“询访公卿,广求群议”,试图以传统礼法约束外戚,却被梁冀无视;

宦官曹腾因私怨(清河王蒜“不为礼”)与外戚结盟,以“清河王严明则将军受祸”的私利逻辑,推动蠡吾侯刘志继位,揭示了宦官与外戚“相爱相杀”的利益本质;

胡广、赵戒等官员的“慑惮屈服”,则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在强权面前的妥协,凸显了官僚体系的整体性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