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孝献皇帝庚(第2页)
孙权叹息着说:“他们这些人的看法,太让我失望了。现在你说的大计,正和我想的一样。”
当时周瑜奉命到了番阳,鲁肃劝孙权把周瑜召回来。周瑜回来后,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实际上就是个汉贼。将军您凭借非凡的武力和雄才大略,又靠着父兄打下的基业,割据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兵精粮足,英雄们都愿意为您效力,您本就该纵横天下,为汉朝除去奸贼;何况曹操这是自己来送死,怎么能投降他呢?请让我给将军分析一下:现在北方还没完全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关西,是曹操的后患;曹操放弃擅长的骑兵,非要依靠水军和咱们江东争胜负;现在又赶上严寒,战马没有草料;还驱使北方士兵长途跋涉到江南水乡,他们不服水土,肯定会生病。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可曹操全都不顾忌地做了。将军抓住曹操,就在今天了。我请求带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打败曹操!”
孙权说:“曹操这老贼早就想废掉汉朝自己称帝了,只不过忌惮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和我罢了;现在那几个英雄都被消灭,只剩我还在。我和曹操势不两立,你说该打,和我的想法太契合了,这是老天把你送到我身边啊。”说着就拔刀砍向面前的奏案,说:“各位将领官吏,谁要是再敢说应该投降曹操,就和这奏案一样!”于是就散会了。
当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大家只看到曹操信上说有水陆八十万大军,就都害怕了,也不考虑真假,就提出投降的建议,这太没道理了。现在按实际情况来分析:他带来的北方士兵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就疲惫不堪;收编刘表的部队最多也就七八万,这些人还心里摇摆不定。用疲惫生病的士兵,指挥心存疑虑的降兵,人数虽然多,可没什么可怕的。我只要五万精兵,就足够制服他,希望将军别担心!”
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你说到这份上,太合我心意了。子布(张昭字子布)、元表(应劭字元表)这些人,都只顾着老婆孩子,怀着私心,太让我失望了;只有你和子敬(鲁肃字子敬)和我想法一样,这是老天派你们俩来帮我啊。五万兵力一时半会凑不齐,我已经选了三万人,战船、粮草、作战装备都准备好了。你和子敬、程公(程普)就先出发,我会继续调派军队,多运粮草,做你们的后援。你要是能搞定,那就果断出击;万一遇到不顺,就回来找我,我亲自和曹操决一死战。”于是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带领军队和刘备一起合力迎战曹操;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谋划作战策略。
评论
这段文字生动还原了赤壁之战前夕孙刘联盟的酝酿过程,展现了乱世中各方势力的战略博弈与人性抉择。在曹操大军压境的生死关头,诸葛亮的雄辩、孙权的决断、鲁肃的清醒共同推动了历史走向,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与战略思维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危机下的外交突围:诸葛亮的谈判艺术
诸葛亮的柴桑之行堪称古代外交的经典案例。他精准把握了孙权的心理,采用"激将法"与"利弊分析法"双管齐下的策略。开篇即点破局势的紧迫性,将孙权置于"抗曹"与"降曹"的二元选择中,逼迫其直面核心矛盾。当孙权以"刘豫州何不事之"反诘时,诸葛亮以田横守义的典故抬高刘备身价,既维护了己方尊严,又刺激了孙权的自尊心——连田横这样的壮士都不屑屈服,何况割据江东的一方诸侯?
更精妙的是诸葛亮的实力分析环节。他没有空喊抗曹口号,而是客观拆解双方实力对比:刘备虽败仍有两万精锐,曹操看似强大却暗藏三大隐患——远来疲敝的"强弩之末"效应、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兵种劣势、荆州百姓的被迫归附而非真心臣服。这种基于事实的理性分析,既打消了孙权对刘备实力的疑虑,又为抗曹提供了可行性论证。最终提出的"鼎足之形"构想,更给孙权描绘了联盟成功后的战略蓝图,完成了从"危机应对"到"机遇把握"的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