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75章 孝献皇帝庚(第2页)

益州牧刘璋听说曹操攻下了荆州,就派别驾张松去曹操那里表示敬意。张松身材矮小,行为不拘小节,但见识广,精明果断。曹操当时已经平定荆州,赶走了刘备,就没怎么看重张松。主簿杨修建议曹操征召张松,曹操没有采纳;张松因此心怀怨恨,回到益州后,就劝说刘璋和曹操断绝关系,和刘备结交,刘璋听从了他的建议。

习凿齿评论说:以前齐桓公稍微炫耀了一下自己的功劳,就有九个国家背叛他;曹操只是一时骄傲自满,天下就出现了三分的局面。他们都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努力奋斗,却在一瞬间就把成果给毁了,这难道不可惜吗!

曹操回想田畴的功劳,后悔之前听任他推辞封赏,说:“这样做虽然成全了一个人的志向,却破坏了国家的法律制度。”于是又想用之前的爵位封赏田畴。田畴上奏章表明自己的诚意,以死发誓坚决不接受。曹操不听,多次想强行封他,田畴始终不接受。有关部门弹劾田畴,说:“他过于清高,违背常理,只为了树立个人的小节,应该免去官职并加以处罚。”曹操把这件事交给世子曹丕和大臣们广泛讨论。世子曹丕认为“田畴就像子文推辞俸禄,由胥逃避赏赐一样,应该尊重他的气节,不要强行改变他的想法”。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钟繇也认为应该听从田畴的意愿。曹操还是想封他为侯,田畴平时和夏侯惇关系很好,曹操就让夏侯惇去用交情劝说田畴。夏侯惇到田畴那里住了一晚,趁机劝他,田畴猜到了他的来意,就不再说话。夏侯惇临走的时候,坚持邀请田畴接受封赏,田畴说:“我不过是个违背道义、四处逃窜的人;承蒙曹公的恩典才得以保全性命,已经很幸运了,怎么能出卖卢龙塞的功劳来换取赏赐和俸禄呢!就算国家偏爱我,我自己心里难道不惭愧吗!将军您一向了解我,还这样劝我,如果实在不得已,我情愿一死,就在您面前自刎。”话还没说完,就已经泪流满面。夏侯惇把这些话都告诉了曹操,曹操长叹一声,知道无法改变田畴的心意,就任命他为议郎。

曹操的小儿子曹仓舒去世,曹操非常伤心惋惜。司空掾邴原的女儿早亡,曹操想让她和曹仓舒合葬,邴原拒绝说:“给未成年的死者举行合葬,这不符合礼仪。我之所以能在您这里容身,您之所以厚待我,是因为我能遵守典章制度,不随意改变。如果我听从您的命令,那就变得平庸了,您怎么会希望我这样呢!”曹操这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孙权派威武中郎将贺齐去讨伐丹杨郡黟、歙两地的山贼。黟县山贼首领陈仆、祖山等人率领两万户屯驻在林历山,这座山四面陡峭如壁,根本没法攻打,贺齐的军队在山下驻扎了一个月。贺齐暗中招募身手敏捷的士兵,让他们在隐蔽险要的地方,趁着夜色用铁戈在山上开凿出落脚点,慢慢向上攀爬,然后垂下布绳把下面的人拉上去。这样成功爬上山顶的有一百多人,贺齐让他们分散在山的四周,敲响战鼓,吹响号角。山贼们大惊失色,守在路口的山贼都往回跑,回到大部队中。贺齐的大军趁机上山,把山贼打得大败。孙权于是把这一带的地方划分出来,设立新都郡,任命贺齐为太守。

评论

这段史料以赤壁之战为核心,串联起汉末群雄争霸的关键转折,既展现了战争的惊心动魄,更暗藏着历史走向的必然与偶然。字里行间不仅是刀光剑影的交锋,更是权谋智慧、人性抉择与时代命运的交织。

联盟博弈:弱者的生存智慧与强者的傲慢

赤壁战前的周旋,尽显各方势力的算计与姿态。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候望权军”,寥寥数字道出弱者的焦虑与期待;周瑜则以“有军任,不可得委署”的强硬姿态,既彰显吴军的独立性,也暗含对联盟主导权的掌控。当刘备问“战卒有几”,周瑜“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的自信,既源于对自身军事能力的底气,更暗含着对刘备势力的轻视——这种联盟内部的微妙张力,为后来孙刘荆州之争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