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孝献皇帝辛(第2页)
将领们问曹操:“刚开始的时候,敌人守住潼关,渭水北面的道路没有防备,您不直接从河东攻打冯翊,反而在潼关对峙,过了好多天才北渡黄河,这是为什么呢?”曹操说:“敌人守住潼关,如果我军进入河东,敌人一定会分兵守住各个渡口,那我就没办法渡过西河了。所以我先用大量兵力逼近潼关,敌人就会把全部兵力都调到南面防守,西河的防备就空虚了,这样徐晃、朱灵两位将军才能顺利占领西河。然后我再率军北渡黄河。敌人之所以没法和我争夺西河,就是因为有两位将军在那里。我用车辆相连,树立栅栏,修筑甬道向南推进,这样既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又能向敌人示弱。渡过渭水后,我又修筑坚固的营垒,敌人来了我也不出战,这是为了让他们骄傲轻敌。所以敌人不修筑营垒,却请求割地求和。我顺着他们的意思答应下来,是为了让他们安心,放松防备,同时积蓄士兵们的力量,一旦发动攻击,就像迅雷不及掩耳一样。用兵的变化,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开始,关中的各路将领每来一路,曹操脸上就露出高兴的神色。将领们问他为什么,曹操说:“关中地区地域辽阔,如果敌人各自凭借险要地势防守,要征讨他们,没有一两年可平定不了。现在他们都集中到一起了,人数虽然多,但谁也不服谁,军队没有统一的主帅,我一举就能消灭他们,这样更容易成功,所以我很高兴。”
评论
建安十六年曹操征关中之战:谋略与博弈的历史回响
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的关中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进程中极具战略意义的一役,更是一场充满谋略博弈与人性洞察的经典战例。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决断力,更折射出乱世之中各方势力的猜忌与挣扎。
曹操在决策初期的战略选择颇具争议。当司隶校尉钟繇奉命讨伐张鲁时,仓曹属高柔已敏锐指出关中诸将的敏感心态,建议先稳定三辅地区再图汉中。但曹操坚持原定计划,这一决策直接引发马超、韩遂等十部联军叛乱。从结果看,曹操似乎低估了关中诸将的警惕性,但深入分析可见,其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 以讨伐张鲁为契机,诱使关中诸将主动暴露反心,从而获得彻底平定关中的正当性。这种 “引蛇出洞” 的策略,虽短期内引发战火,却为后续一劳永逸解决关中问题创造了条件。
战役进程中的战术博弈尤为精彩。面对关西兵善用长矛的优势,曹操表现出强大的战略自信:“战在我,非在贼也。” 这种自信并非盲目,而是建立在精准的战术部署之上。从派遣徐晃、朱灵偷渡蒲阪津建立河西据点,到亲自北渡黄河时的惊险突围,再到偷渡渭水设立浮桥、夜间设伏,每一步都体现着曹操 “兵者诡道” 的军事思想。尤其是校尉丁斐放牛马以饵敌的应急之举,更显曹军将领的临场应变能力,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曹操化险为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