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汉纪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第2页)
皇帝除掉梁冀后,以前的旧人、恩人、仇人,很多都得到了封爵。追封皇后的父亲邓香为车骑将军,封安阳侯;又封皇后的母亲宣为昆阳君,哥哥的儿子邓康、邓秉都为列侯,家族其他人都当上了列校、郎将,赏赐的财物数以万计。中常侍侯览献上五千匹细绢,皇帝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又借口他参与商议诛杀梁冀,进封他为高乡侯;还封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人为乡侯。从此,权力都集中到宦官手里了。“五侯”尤其贪婪放纵,朝廷内外都被他们搅得不安宁。当时,灾异现象频繁出现,白马令甘陵人李云用公开的奏章上书,还把副本送到三公府,说:“梁冀虽然专权跋扈,把暴虐施加到天下,但现在因为犯罪被杀,就像主人叫来家臣把他勒死一样,却滥封谋划这件事的臣子万户以上的食邑。汉高祖要是知道了,能不反对吗!西北边境的将领,能不寒心吗!孔子说:‘帝,就是要明察。’现在官位混乱,小人靠谄媚往上爬,钱财公然行贿受贿,政治教化日益受损;皇帝诏书任命官员,都不经过皇帝亲自审阅,这样做,皇帝还想不被人指责吗!”皇帝看到奏章后非常生气,下令有关部门逮捕李云,让尚书带着护卫,拿着剑戟把李云送到黄门北寺狱,派中常侍管霸和御史、廷尉一起审问他。当时,弘农五官掾杜众为李云因为忠谏而获罪感到痛心,就上书说“愿意和李云同一天死”,皇帝更加愤怒,就把杜众也关进了廷尉的监狱。大鸿胪陈蕃上疏说:“李云说的话,虽然没顾忌皇帝的忌讳,冒犯了皇帝的旨意,但他的本意是为了国家好。以前汉高祖能容忍周昌直言不讳的劝谏,汉成帝赦免朱云的死罪,现在要是杀了李云,我担心世人又会有像比干被剖心那样的议论了!”太常杨秉、雒阳市长沐茂、郎中上官资也一起上疏为李云求情。皇帝非常愤怒,有关部门上奏说他们对皇帝不恭敬。皇帝下诏严厉斥责陈蕃、杨秉,把他们免职赶回家乡,沐茂、上官资被降两级官阶。当时皇帝在濯龙池,管霸上奏李云等人的事情,管霸跪着说:“李云不过是乡野间的迂腐书生,杜众是郡里的小官吏,他们是出于愚狂,不值得治罪。”皇帝对管霸说:“‘帝欲不谛’,这是什么话,你还想原谅他们?”回头让小黄门批准了对李云和杜众的判决,李云和杜众都死在了狱中,从此皇帝宠爱的这些人更加骄横。太尉黄琼自己觉得无力制止这种情况,就称病不起,上疏说:“陛下即位以来,没有什么好的政绩,梁氏家族掌权,宦官充斥朝廷,李固、杜乔因为忠言被残酷杀害,李云、杜众又因为正直接着被杀,天下人伤心害怕,怨恨越来越深,朝廷内外的人,都不敢谈忠了。尚书周永,一直侍奉梁冀,借助他的权势,看到梁冀快倒台了,就假装诋毁梁冀来显示自己忠诚,靠着这种奸计,也得到了封侯。还有,宦官心怀不正,互相勾结,自从梁冀得势,他们就亲密无间,整天谋划着干坏事;等到梁冀要被杀的时候,他们没办法再耍手段,又把梁冀的恶行重新提起,来索要爵赏。陛下不仔细审查,辨别真假,又把他们和忠臣一起公开封赏,让好坏不分,就像把金玉扔在沙石里,把珪璧摔碎在泥地里,天下人听到这些,没有不愤怒叹息的。我家世代受国家的恩,我职位重要但能力微薄,在这快要不行的时候,斗胆说出这些不避讳的话。”奏章呈上去后,皇帝没有采纳。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梁冀覆灭后的权力重组与社会百态,展现了东汉中后期“外戚退、宦官进”的权力真空期乱象,其中各方势力的博弈与士人的价值选择,深刻折射出王朝的精神危机:
权力洗牌的本质:从“外戚专权”到“宦官擅政”的恶性循环
梁冀死后的权力分配,并未带来政治清明,反而开启了更隐蔽的腐败:
“五侯”的崛起与贪婪:单超、徐璜等宦官因“诛冀之功”被封县侯,食邑多至二万户,形成“五侯当朝”的格局。他们的“贪纵”与梁冀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将“外戚家族垄断”转为“宦官集团分赃”。皇帝用宦官制衡外戚,却陷入“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的陷阱——权力始终在“垄断”与“专横”中循环,从未真正回到“制度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