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孝献皇帝癸(第2页)
魏王曹操任命杜袭为留府长史,驻守关中。关中的营帅许攸拥有自己的部队,不归附曹操,还口出狂言,曹操大怒,打算先去讨伐他。大臣们大多劝谏说应该招抚许攸,一起对付强敌;曹操把刀横放在膝盖上,满脸怒色,不听劝谏。杜袭进去想劝谏,曹操迎面就说:“我主意已定,你别再说了!”杜袭说:“如果殿下的计策是对的,我会帮殿下完成;如果殿下的计策不对,就算已经决定了,也应该改正。殿下不让我说话,这怎么能广纳下属的意见呢!”曹操说:“许攸太轻视我了,怎么能放过他!”杜袭说:“殿下觉得许攸是什么样的人呢?”曹操说:“不过是个普通人。”杜袭说:“只有贤能的人能了解贤能的人,只有圣人能了解圣人,普通人怎么能识别不普通的人呢!现在好比豺狼挡在路上,却先去打狐狸,别人会说殿下躲避强敌,欺负弱者;这样进不能算勇敢,退不能算仁义。我听说千钧之力的弩弓,不会为了一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的敲击而发出声音。如今这个小小的许攸,哪里值得殿下大动干戈呢!”曹操说:“说得好!”于是优厚地安抚许攸,许攸很快就归降了。
冬天,十月,魏王曹操到达洛阳。
陆浑的百姓孙狼等人发动叛乱,杀了县主簿,向南归附关羽。关羽给孙狼授印,还给他兵马,让他回去继续侵扰,从许都往南,很多地方都遥相呼应关羽,关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中原。魏王曹操商议要把许都迁走,以避开关羽的锋芒,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对曹操说:“于禁等人被水淹没,并不是作战的失误,对国家的大计也没什么太大损害。刘备和孙权,表面亲近,实则疏远,关羽要是得志,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派人劝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答应把江南的土地封给孙权,这样樊城之围自然就解除了。”曹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东汉末年襄樊之战前后的历史片段,字里行间展现出三国乱世中军事较量、政治权谋与人性抉择的复杂图景,其中诸多人物的命运转折与战略博弈,至今仍引人深思。
襄樊之战:天时、地利与人性的交锋
关羽北伐襄樊无疑是这段历史的核心事件,其进程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战前,扬州刺史温恢的预判精准揭示了曹魏集团的战略隐患——相较于淮南的孙权,孤军在外的曹仁更易成为关羽的目标。这一判断不仅体现了温恢的战略眼光,更暗示了曹魏在荆州方向防御的薄弱性。
八月的大霖雨成为战局的关键转折点。汉水暴涨导致于禁七军尽没,这场天灾放大了战争中的偶然性因素。于禁与庞德的对比在此刻尤为鲜明:跟随曹操三十年的于禁选择投降,而“立义将军”庞德却宁死不屈。曹操那句“吾知于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及庞德邪!”的感叹,道尽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难测。于禁的投降或许有无奈之处,但在忠义为上的传统价值观中,他的行为注定被钉在耻辱柱上;庞德的刚烈则成为乱世中坚守气节的象征,其“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的呐喊,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樊城保卫战中,满宠的战略坚持至关重要。他敏锐地指出关羽的软肋——后方不稳,若曹仁撤退则“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这种对局势的深刻洞察,让曹仁最终选择坚守,为后续战局变化保留了可能。而关羽此时“威震华夏”的态势,虽达到其军事生涯的巅峰,却也暗藏危机——战线过长、后方空虚,为孙权偷袭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