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世祖文皇帝上(第3页)
公孙恭被加授车骑将军,则反映了曹魏对边疆控制的策略。辽东地处偏远,公孙氏势力盘根错节,曹魏通过加官晋爵进行笼络,体现了对复杂地缘政治的现实考量。而孔羡被封为宗圣侯“奉孔子祀”,则是统治者借助儒家文化巩固统治合法性的常规操作,显示了传统文化在乱世中的象征价值。
历史叙事的多重面相
这段史料还揭示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刘备称帝与曹丕代汉,本质上都是权力更迭的政治行为,但在不同叙事体系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曹魏强调“禅让”的合法性,蜀汉突出“兴复汉室”的正当性。司马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跳出了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指出“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
同时期发生的几件事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比:刘备立皇后、太子,构建皇室传承秩序;曹丕赐死甄夫人,暴露宫廷斗争的残酷;曹魏因日食而下诏“罪己”,延续传统政治仪式。这些事件共同构成了权力运作的多重面相——既有庄严的政治仪式,也有赤裸的权力斗争;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现实的权变。
结语:历史评价的永恒难题
黄初二年的历史片段,以及司马光的评论,共同指向一个永恒的史学难题:如何客观评价不同政权的历史地位?在大一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中,司马光的“一统才是真天子”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面临着价值判断的困境——难道只有大一统政权才具有历史价值?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段历史揭示了政治合法性的动态本质:它既需要传统符号的支撑(如刘备的宗室身份、对孔子的祭祀),也需要现实功业的奠基(如曹魏的制度重建);既需要舆论造势(如“符瑞”之说),也需要权力的强制执行(如费诗被贬)。而历史评价的意义,或许不在于简单判定“正统”与“僭伪”,而在于如司马光所言,通过“叙兴衰、着休戚”,为后人提供“劝戒”的镜鉴。
在今天看来,司马光的历史观仍有其局限性,但其追求客观、反对偏见、注重实效的治史态度,为我们理解复杂历史提供了重要启示:真正的历史智慧,在于超越立场局限,在多元叙事中把握历史的本质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