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11章 汉纪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第2页)

十一月壬子日,黄门北寺着火。

陈蕃多次向皇帝说李膺、冯绲、刘佑被冤枉了,请求皇帝原谅他们,给他们升官。他反复进言,言辞诚恳,甚至流下眼泪,但皇帝就是不听。应奉也上奏说:“忠诚贤能的武将,是国家的栋梁。我看到左校署服劳役的冯绲、刘佑、李膺等人,他们检举惩处奸臣,依法行事;陛下却不听调查,轻信诬陷他们的话,让忠臣和大恶人受到同样的惩罚,从春天到冬天,都不赦免他们,远近的人看到听到,都为他们叹息。治理国家的关键,是记住功劳,忘掉过错;所以汉武帝从刑徒中启用韩安国,汉宣帝从逃亡者中征召张敞。冯绲之前讨伐蛮荆,功劳和尹吉甫相当;刘佑多次监督部门,有不畏强权的气节;李膺在幽州、并州树立威名,在度辽将军任上留下好名声。现在边境动荡不安,国家的军队还没有振作起来,请求陛下原谅李膺等人,以防不测。”奏章呈上后,皇帝才赦免了他们的刑罚。过了很久,李膺又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小黄门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令,贪婪残暴,无恶不作,他害怕李膺的威严,逃回京城,藏在哥哥家的夹墙里。李膺知道他的藏身之处后,率领官兵砸开夹墙抓住张朔,送到洛阳监狱,问完口供后,就把他杀了。张让向皇帝哭诉喊冤,皇帝召见李膺,质问他为什么不先请示就杀了人。李膺回答说:“以前孔子担任鲁国司寇,七天就杀了少正卯。我到任已经十天了,私下里担心因为拖延而犯错,没想到却犯了处置太快的罪。我知道自己可能有罪,死也不逃避,只请求陛下给我五天时间,我一定消灭首恶,然后再受死刑,这是我平生的愿望。”皇帝没再说话,转头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罪过,司隶校尉有什么错!”就让张让出去了。从这以后,那些黄门、常侍们都小心翼翼,连休假都不敢出宫。皇帝觉得奇怪,问他们原因,他们都磕头哭着说:“害怕李校尉。”当时朝廷一天天混乱,法纪松弛,而李膺却坚守自己的原则,声名很高,读书人要是能得到他的接待,就好像鲤鱼跳过龙门一样荣耀。

朝廷征召东海相刘宽为尚书令。刘宽是刘崎的儿子,曾经治理过三个郡,他温和仁爱,很宽容,即使遇到紧急情况,也从来不大声说话、发脾气。官吏和百姓犯了错,他只用蒲草做的鞭子象征性地惩罚一下,只是为了表示羞辱,不会真的让他们吃苦头。每次见到老人,他就用关心农事的话安慰他们;见到年轻人,就用孝顺友爱之类的道理勉励他们,人们都很高兴,也受到了教化。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东汉末年的治乱交锋与人性抉择,既展现了危局中坚守者的风骨,也暴露了权力体系的深层病灶,字里行间藏着足以穿透时空的治理启示与人性思考。

守土者的抉择:从“弃城”到“死战”的镜像对照

任胤与陈球的不同选择,恰是乱世中官员操守的试金石。桂阳太守任胤面对叛军“弃城走”,将“分国虎符”的使命抛诸脑后;而零陵太守陈球则以“岂顾妻孥而沮国威”的怒吼,在“编木为城”的劣势下死守——他用“弦大木为弩、反决水淹贼”的智慧,将地理劣势转化为防御优势,硬是撑到援军到来。两人结局天差地别:任胤“弃市”,陈球留名,印证了“守土有责”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与城池共存亡的担当。

更耐人寻味的是度尚与张磐的纠纷。度尚为逃避责任“伪上言”构陷张磐,而张磐宁肯“埋骨牢槛”也要“面对曲直”,一句“法有是非,磐实不辜”道破了对程序正义的坚守。在“大赦”可轻易豁免罪责的时代,他拒绝“苟免”的选择,比胜诉本身更有力量——这是对“权力可以践踏真相”的无声反抗,也是士大夫“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气节体现。

士大夫的锋芒:以“破柱取奸”对抗“纲纪颓弛”

李膺“破柱取朔”的壮举,堪称东汉版“扫黑除恶”的经典一幕。小黄门张让之弟张朔身为县令,贪残无道却躲进“合柱”避罪,而李膺竟敢率人“破柱擒凶”,审讯后当即处决,这种“先斩后奏”的强硬,本质是对“宦官特权凌驾法律”的正面宣战。面对桓帝的诘问,他以“孔子诛少正卯”自比,不仅怼得皇帝哑口无言,更让宦官集团“鞠躬屏气”,连休沐都不敢出宫——这证明:即便在最腐朽的时代,只要有“敢碰硬”的勇气,正义的锋芒仍能刺破权力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