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05章 世祖文皇帝下(第2页)

蜀汉诸葛亮到了南中地区,一路打仗都挺顺利。诸葛亮从越巂进入,杀了雍闿和高定。派庲降督益州人李恢从益州进入,门下督巴西人马忠从牂柯进入,把各个县城的敌人都打败了,然后又和诸葛亮会合。孟获收拾雍闿的残部来抵挡诸葛亮。孟获向来在少数民族和汉人中都很有威望,诸葛亮下令要活捉他。抓到之后,诸葛亮带着他在军营里转了转,问他:“你觉得我这军队咋样?”孟获说:“之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才败了。现在承蒙您带我看了军营,如果就这水平,那打败你们可太容易了。”诸葛亮一笑,放他回去,让他再打。就这样,抓了他七次又放了他七次,最后诸葛亮还要放他走,孟获不走了,说:“您简直是天神下凡啊,我们南方人再也不造反啦!”诸葛亮于是到了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这四个郡都平定了,诸葛亮就任用当地的首领当官。有人劝诸葛亮别这么做,诸葛亮说:“要是留外地人在这儿当官,就得留军队,军队留下了又没粮食吃,这是第一个麻烦;加上少数民族刚被打败,父兄死伤不少,留外地人又不留军队,肯定得出乱子,这是第二个麻烦;还有,少数民族之前多次有反叛、杀害官员的罪行,他们自己也觉得罪孽深重,要是留外地人,他们始终不会信任,这是第三个麻烦。现在我想既不留兵,又不运粮,还能让这里基本稳定,少数民族和汉人都能相安无事,所以才这么做。”于是,诸葛亮把孟获等当地有才能的人都收为自己的下属官员,还把当地的金、银、丹砂、生漆、耕牛、战马等物资征收上来,供给国家军事使用。从这以后,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少数民族再也没造反。

八月,皇帝带着水军从谯县顺着涡水进入淮河。尚书蒋济上奏说水路不好走,皇帝没听。冬天十月,皇帝到了广陵旧城,在江边检阅军队,士兵有十多万,军旗绵延几百里,一副要渡江攻打吴国的架势。吴国那边也加强兵力,严防死守。当时天气特别冷,江面结冰,战船没法开进长江。皇帝看着波涛汹涌的江面,感叹道:“哎呀,老天爷这是故意要把南北隔开啊!”于是就决定撤军。孙韶派将领高寿等带着五百名不怕死的士兵,在皇帝回去的必经之路上趁夜偷袭,把皇帝吓了一大跳。高寿等人抢了皇帝的备用车和羽盖就撤回去了。这时候,好几千艘战船都被冻住,动弹不得,有人提议留下一些士兵屯田。蒋济觉得:“这儿东边靠近湖泊,北边挨着淮河,要是发大水的时候,敌人很容易来侵扰,不适合屯田驻军。”皇帝听了他的建议,立刻启程回去。回到精湖的时候,湖水快干了,皇帝把战船都留给蒋济处理。战船在几百里的河道上排开,蒋济就又挖了四五条水道,把船都赶到一块儿;还提前堆好土坝截断湖水,等后面的船都到齐了,一下子打开土坝,把船都放进淮河,这才顺利返回。

十一月,东武阳王曹鉴去世。

十二月,吴国番阳的反贼彭绮攻占了好几个郡县,手下有几万人。

评论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是三国鼎立格局初步稳定后,各方势力调整战略、积蓄力量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里,魏、蜀、吴三国在军事部署、政治决策和民族治理上的选择,不仅影响着各自的兴衰走向,更折射出乱世中“战略远见”与“人心向背”的核心价值。

曹魏:军事扩张的执念与内部隐忧

魏文帝曹丕在这一年延续了对东吴的军事高压政策,但频繁用兵背后暴露出战略僵化与内部矛盾。

军事决策的冒进与代价:曹丕不顾宫正鲍勋“中国虚耗”“黠虏玩威”的劝谏,执意发动对吴舟师征伐。鲍勋的谏言直指曹魏的核心问题——吴蜀唇齿相依、凭险据守,强行征伐只会导致国力虚耗,且往年伐吴已有“龙舟飘荡、圣躬蹈危”的教训。但曹丕的愤怒与贬斥,反映出帝王权威对理性决策的压制。最终,魏军因严寒“舟不得入江”,还遭吴军夜袭夺走副车羽盖,数万战船因水尽滞留,险些陷入险境。这场失败印证了鲍勋的预判:忽视地理限制与国力现实的军事冒险,终将得不偿失。

权力布局的深意:曹丕对陈群、司马懿的任用暗藏玄机。以陈群“录行尚书事”随驾,司马懿“留许昌督后台文书”,既强化了对军权的掌控,也为司马懿日后崛起埋下伏笔。这种“前线征战+后方稳固”的布局,体现了曹魏对权力平衡的重视,但也暴露了宗室力量不足、依赖外姓重臣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