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14章 汉纪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第2页)

当初,朝廷下诏要求检举党人,各郡国上奏牵连到的人,很多都有上百个,只有平原相史弼一个党人都没上报。朝廷的诏书一次次催促州郡,甚至对史弼的下属进行髡刑(剃发)和笞刑(鞭打)。从事(官职名)坐在驿站里责备史弼说:“诏书对党人深恶痛绝,旨意非常恳切。青州有六个郡,其中五个郡都有党人,平原郡是怎么治理的,怎么就一个党人都没有?”史弼说:“以前先王划分天下,划定边界,各地水土不同,风俗也不一样。别的郡有党人,平原郡没有,这怎么能相比呢!如果为了迎合上司,就诬陷好人,滥用刑罚,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那平原郡的老百姓,每家每户都能被说成是党人。我这个平原相宁可死,也不会这么做!”从事听了非常生气,马上把郡里的官员抓起来关进监狱,然后上奏弹劾史弼。正好赶上党禁有所缓解,史弼用自己的俸禄赎罪。很多人因此被他救了下来。窦武举荐的人有:沛人朱寓;勃海人苑康;会稽人杨乔;陈留人边韶。杨乔容貌英俊,才华出众,多次上书谈论政事。皇帝喜欢他的才华和相貌,想把公主嫁给他,杨乔坚决推辞,皇帝不同意,杨乔就闭口绝食,七天后去世了。

秋天八月,巴郡有人报告说看到了黄龙。一开始,郡里有人想去池塘洗澡,看到池水浑浊,就开玩笑吓唬别人说“这池子里有黄龙”,这话就在民间传开了。太守想把这当作好事上报。郡吏傅坚劝阻说:“这就是普通老百姓开玩笑的话。”太守不听。

六月发了大水,勃海海水倒灌。

冬天十月,先零羌再次侵犯三辅地区,张奂派司马尹端、董卓前去抗击,把羌人打得大败,斩杀了他们的首领,俘虏和杀死了一万多人,三州地区得以平定。按说张奂论功应该封侯,但因为他不巴结宦官,最终没能封侯,只赏赐了二十万钱,还允许他家一人做郎官。张奂推辞不接受,请求把家属迁到弘农郡。按照旧制度,边疆的人不能往内地迁移,皇帝因为张奂有功,特别批准了他的请求。任命董卓为郎中。董卓是陇西人,性格粗野但有谋略,羌胡地区的人都很怕他。

十二月壬申日,恢复瘿陶王刘悝为勃海王。

丁丑日,皇帝在德阳前殿驾崩。戊寅日,尊皇后为皇太后。太后开始临朝听政。当初,窦皇后被立后,皇帝很少和她见面,只有采女田圣等人受宠。窦皇后向来嫉妒心强又残忍,皇帝的灵柩还停在前殿,她就把田圣杀了。城门校尉窦武商议立谁为新皇帝,他召来侍御史河间人刘鯈,询问河间国宗室里谁比较贤能,刘鯈推荐了解渎亭侯刘宏。刘宏是河间孝王的曾孙,他的祖父是刘淑,父亲是刘苌,世代都被封为解渎亭侯。窦武就进宫告诉太后,在宫中定下计策,让刘鯈担任光禄大夫,和中常侍曹节一起拿着符节,率领中黄门、虎贲、羽林军一千人,去迎接刘宏,当时刘宏年仅十二岁。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东汉永康元年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了汉末政治的复杂与动荡,其中党锢之争、权力博弈与社会矛盾尤为突出,可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党锢之争:士人与宦官的生死较量

这一时期的党锢事件是核心矛盾。以李膺、范滂为代表的士人集团,秉持“善善同清,恶恶同污”的理念,试图整顿吏治、对抗宦官专权,却被诬陷为“钩党”。从范滂与王甫的对话中,能清晰看到士人坚守道义的风骨——他们将“修善”视为信念,即便身陷囹圄仍以夷、齐自比,拒绝向权宦低头。

而宦官集团则利用皇权,以“党议”为借口打击异己,甚至牵连数百人。最终因士人“多引宦官子弟”,宦官出于自保才推动赦免,可见这场斗争本质是权力博弈,而非简单的善恶对立。赦免并非正义的胜利,而是“禁锢终身”的妥协,暴露了皇权对宦官的纵容,也为后来的政治危机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