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10章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第2页)

元城哀王曹礼去世。

六月癸卯日,繁阳王曹穆去世。

戊申日,魏明帝追尊高祖大长秋曹腾为高皇帝,夫人吴氏为高皇后。

秋天七月,魏明帝下诏说:“按照礼法,如果王后没有子嗣,就挑选旁支的儿子来继承大宗,这样的话,就应当继承正统,奉行公义,怎么能再顾及自己的亲生父母呢!汉宣帝继承汉昭帝之后,给生父悼考加上皇号;汉哀帝凭借外藩的身份被拥立,董宏等人却引用秦朝灭亡的例子,迷惑误导当时的朝廷,不仅尊奉恭皇,还在京都建立宗庙,又抬高藩王的妾室,让她们和长信宫的太后相比,在前殿排列昭穆次序,在东宫设置四个太后的位置,僭越违礼没有限度,人神都不保佑,还怪罪师丹忠诚正直的劝谏,最终导致丁氏、傅氏被灭族的大祸。从那以后,这种事接连发生。以前鲁文公颠倒祭祀顺序,罪过在于夏父;宋国行事不合制度,华元遭到讥讽。现在命令公卿和有关部门,要以过去这些事为深刻教训,如果后代万一有以诸侯身份继承皇位的,就应当明白作为后嗣的大义;要是有人敢用谄媚的言辞误导当时的君主,胡乱建立不正当的名号来干扰正统,称生父为皇,称生母为后,那辅佐大臣要毫不留情地诛杀他。把这些内容写在金册上,藏在宗庙里,记录在国家法典中!”

评论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是三国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蜀汉、东吴、曹魏三方势力围绕领土争夺、皇权确立与外交博弈展开了一系列关键行动,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更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权谋、外交与人性的多重启示。

蜀汉的战略收缩与局部拓展:诸葛亮的务实选择

军事上的有限胜利

春季,诸葛亮派遣将领陈戒进攻武都、阴平二郡,面对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的救援,诸葛亮亲率大军进逼建威,迫使郭淮退兵,成功收复二郡。这一胜利虽未从根本上改变蜀汉与曹魏的实力差距,却为蜀汉带来了实际利益:一方面拓展了领土,增强了边境防御纵深;另一方面提振了国内士气,诸葛亮也因此恢复丞相之位,巩固了权力基础。

外交决策的深层考量

同年,孙权称帝后提出“并尊二帝”的提议,蜀汉内部多数人主张“显明正义,绝其盟好”,认为与僭逆者结盟有损正统之名。但诸葛亮力排众议,提出了极具战略眼光的外交思路:

现实利益优先:承认孙权称帝虽违背“正统”观念,却能换取东线稳定,避免两线作战,为北伐曹魏创造条件。

实力评估清醒:诸葛亮指出东吴“贤才尚多,将相辑穆”,短期内无法吞并,若强行决裂,只会让曹魏坐收渔利。

历史经验借鉴:以汉文帝对匈奴“卑辞和亲”、刘备与东吴结盟为例,强调“应权通变,深思远益”的务实精神,反对“匹夫之忿”式的情绪化决策。

最终,蜀汉派遣陈震出使东吴,达成“中分天下”的盟约,将豫、青、徐、幽四州划归东吴,兖、冀、并、凉四州划归蜀汉,司州以函谷关为界。这一盟约虽未真正实现,但为蜀汉争取了宝贵的外部环境,体现了诸葛亮“以柔克刚”的外交智慧。

东吴称帝:权力确立与内部整合

皇权合法性的构建

公元229年四月,孙权正式称帝,改元黄龙,完成了从吴王到吴帝的身份转变。为强化皇权合法性,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追尊先祖:追尊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兄长孙策为长沙桓王,通过抬高家族地位巩固统治基础。

立储固权:立太子孙登,并为其配备了以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为核心的东宫班底,号称“多士”,既培养继承人势力,也拉拢了江东士族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