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第2页)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命蒋琬为长史。诸葛亮经常带兵外出,蒋琬总能保证粮草充足、兵力充沛,给前线提供支持。诸葛亮每次都说:“公琰(蒋琬字公琰)志向忠诚高雅,是能和我一起辅佐蜀汉大业的人啊。”
青州有个叫隐蕃的人,逃到了东吴,给东吴老大上书说:“我听说商纣王无道,微子就先跑了;汉高祖宽厚英明,陈平就前去投奔。我今年二十二岁,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归附有道的君主,多亏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我到这儿都好些天了,可管事的人把我和一般投降的人一样对待,没好好区分,搞得我那些精妙的想法都没办法传达给您,我心里郁闷得直叹气,这可咋整啊!所以我恭敬地到宫门前呈上这奏章,恳请您能召见我。”东吴老大马上就召见了他。隐蕃进来谢恩,回答问题、陈述对当下事务的看法,言辞非常漂亮。侍中右领军胡综当时也在旁边坐着,东吴老大就问他:“这人咋样?”胡综回答说:“隐蕃这上书口气大得像东方朔,能言善辩像祢衡,但才华都比不上他们。”东吴老大又问:“能让他担任啥官职?”胡综说:“还不能让他去治理百姓,先在京城试试小官职吧。”东吴老大看隐蕃在奏章里对刑狱方面说得头头是道,就任命他为廷尉监。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好几次称赞隐蕃有辅佐帝王的才能,郝普和他关系尤其好,还经常抱怨他被埋没了。这下隐蕃家门口车水马龙,宾客满座,连自卫将军全琮等人都真心实意地接待他。只有羊道和宣诏郎豫章人杨迪拒绝和他来往。潘濬的儿子潘翥,也和隐蕃混在一起,还送他东西。潘濬听说后,气得不行,写信责备潘翥说:“我深受国家厚恩,立志以死相报,你们在京城,就该想着恭敬顺从,亲近贤能、仰慕良善。为啥要和一个投降过来的家伙交往,还送他粮食财物!我在外地听到这事儿,气得心跳脸热,惆怅了好几十天。信到了,你赶紧去接受一百杖的处罚,把送出去的东西赶紧要回来!”当时的人都觉得潘濬反应太奇怪了。没过多久,隐蕃图谋在东吴作乱,事情败露后,他想逃跑,结果被抓住杀了。东吴老大严厉责备郝普,郝普又害怕又惶恐,自杀了。朱据也被禁止一段时间不能参与政事,过了好久才解除禁令。
武陵五溪的蛮夷背叛了东吴,东吴老大因为南方地区已经平定,就召回交州刺史吕岱,让他驻扎在长沙沤口。
评论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三国中后期魏、蜀、吴三方的军事行动与政治博弈,其中蕴含的战略思维、治国理念与人性考量,即便置于现代视角下审视,仍能给人诸多启示。
军事决策中的天时与权变
魏明帝时期针对蜀汉的军事行动,堪称古代“顺天知时”军事思想的典型案例。曹真率军伐蜀之际,遭遇三十余日大雨,栈道断绝、粮草难继,陷入“深入阻险+霖雨艰剧”的双重困境。王肃在奏疏中精准指出:“实行军者之大忌也”,其引用“千里馈粮,士有饥色”的古训,揭示了后勤补给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现代军事理论中的“后勤保障线”概念,在此得到千年之前的鲜活印证。
魏明帝最终下诏班师,体现了难得的战略理性。面对华歆“以民为基”的谏言、杨阜“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规劝,以及王肃“顺天知时,通于权变”的分析,统治者没有固执己见,而是以现实条件为决策依据。这种“不逞匹夫之勇”的政治智慧,与现代管理中的“风险评估机制”异曲同工——当客观条件超出可控范围时,及时止损远比盲目坚持更具建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