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22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第2页)

东吴的诸葛恪认为丹杨郡山势险峻,当地百姓大多果敢剽悍。以前虽然征过兵,但也只是得到了丹杨郡外县的普通百姓。那些地处偏远、深山老林里的人,根本没法全部抓完。诸葛恪多次主动请求去担任官职,把这些人弄出来,还说三年就能得到四万精兵。大家议论纷纷,都觉得:“丹杨郡地势险要,和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个郡接壤,方圆几十里内,山谷重重叠叠。那些住在深山里的百姓,从来没进过城,也没见过长官,整天拿着兵器在野外生活,到老都在山林里;还有那些逃亡的罪犯、一贯作恶的人,都逃到这儿藏起来。山里还产铜铁,他们自己就能铸造兵器。当地风俗尚武好战,崇尚力量;他们爬山越险,在荆棘丛中穿梭,就像鱼在水里游,猿猴在树上跳一样。还经常瞅准机会出来抢劫,每次派兵去征讨,找他们的藏身之处都很难。他们打起仗来一拥而上,打败了就像鸟一样四散逃窜,从古至今,就没人能管住他们。”大家都觉得这事儿太难办了。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听说后,也觉得这事儿最终办不成,还叹气说:“诸葛恪要是不能让我们家族兴旺,恐怕会让我们家族遭灭顶之灾啊!”但诸葛恪还是详细地陈述了他一定能成功的理由,东吴老大就任命诸葛恪为抚越将军,兼任丹杨太守,让他去实施自己的计划。

冬天十一月,洛阳发生地震。

东吴的潘濬讨伐武陵蛮,经过几年征战,斩杀和俘虏了数万人。从此,武陵的各蛮族势力衰弱,当地恢复了安宁。十一月,潘濬回到武昌。

评论

这段史料以诸葛亮去世为时间节点,串联起蜀吴两国的政治变动与人心向背,字里行间尽显乱世中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幽微,更折射出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深远影响。

在对廖立、李严的处置与后续反应中,我们看到了古代政治惩戒的最高境界。廖立自视甚高却怨谤不止,李严犯错遭贬仍寄望复用,两人在诸葛亮离世后的不同表现——垂泣与致死,远超普通的“无怨言”。这正如习凿齿所论,水因至平成为准则,镜因至明让丑者忘怒,诸葛亮的“无私”正是让受罚者心服的关键。他的刑罚施加于自犯之罪,爵赏不出于私心,这种“法行于不可不用,诛之而不怒”的为政之道,不仅维护了蜀汉的政治秩序,更赢得了对手的敬畏,这正是古代政治智慧的精髓所在。

蜀地为诸葛亮立庙的波折,生动诠释了“民心大于政令”的永恒真理。百姓自发在道陌私祭,最终迫使朝廷在沔阳立庙,这一过程展现了诸葛亮在蜀地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这种超越官方认证的民间信仰,源于他生前“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的施政实践,也成为蜀汉政权在失去核心领导人后维系人心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