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25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第2页)

袁子评论说:有人问:“少府杨阜难道不是忠臣吗?看到君主做得不对,马上就直接指出来,跟人聊天也总说这事。”回答是:“仁爱就是关爱他人,对君主关爱叫忠诚,对父母关爱叫孝顺。现在作为臣子,看到君主行为不当,直接指责他的错误,还到处宣扬,这只能说是个直率的人,算不上真正的忠臣。像司空陈群就不一样,他整天跟人聊天,从来不说君主的不是;但他给皇帝上书几十次,外人却都不知道。君子觉得陈群这样才是有长者风范啊。”

乙未日,魏国皇帝前往许昌。

皇帝下诏让公卿大臣每人推举一个才德兼备的人,司马懿推荐了兖州刺史、太原人王昶。王昶这人为人谨慎厚道,他给哥哥的儿子取名叫王默、王沈,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王浑、王深,还专门写了文章告诫他们说:“我用这四个字给你们取名,就是想让你们看到名字就能想到它的含义,不敢违背。一般来说,东西速成的往往很快就衰败,慢慢成长的才能有好结局。早上开花的草,晚上就凋零了,松柏长得茂盛,严寒也不会枯萎,所以君子都以阙党那儿的人为戒。能把委屈当成伸展的机会,把谦让当成收获,把弱小当成强大的开始,这样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诋毁和赞誉,是产生爱憎的根源,也是祸福的关键。孔子说:‘我对于别人,不轻易诋毁,也不轻易赞誉。’以圣人的品德都还这样,何况咱们这些普通人,哪能随随便便就去诋毁或者赞誉别人呢!要是有人诋毁自己,就应该退一步反省自身。如果自己确实有让人诋毁的行为,那人家说得就没错;要是自己没什么可诋毁的,那人家就是乱说。说得对,就别埋怨人家;乱说的,对自己也没什么实质伤害,又何必报复呢!俗话说:‘要想不冷就得穿厚皮袄,要想不被人说坏话,就得加强自身修养。’这话太对了!”

评论

青龙四年(公元 236 年)是三国时期充满政治张力与社会变革的一年,魏、蜀、吴三国的重要举措与人物言行,折射出乱世中政权治理的深层逻辑与历史启示。

从经济层面看,吴国 “铸大钱,一当五百” 的货币政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这种虚值货币的发行,本质上是通过货币贬值掠夺民间财富,短期内可缓解财政压力,却会导致通货膨胀与民生凋敝,暴露了孙权政权在资源调配中的急功近利。相比之下,蜀汉对氐族部落的招抚政策则体现了柔性扩张策略,武都氐王符健兄弟的分裂投降,反映出边疆民族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选择,也为蜀汉增添了人口与战略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