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47章 高贵乡公上(第2页)

陈泰每次遇到一方有战事,总是不声张,以免扰动天下,所以很少向朝廷奏事,传递文书也不超过六百里加急。大将军司马昭说:“陈征西沉着勇敢,又能果断决策,肩负着一方统帅的重任,救援快沦陷的城池,却不请求增兵,还很少上奏事务,肯定是有把握打败敌人。都督大将就应该这样啊!”

姜维退兵,驻扎在钟提。

当初,吴大帝没有建立太庙,因为他父亲孙坚曾经做过长沙太守,就在临湘建了座庙,让太守去祭祀就行了。冬天十二月,才开始在建业修建太庙,尊吴大帝为太祖。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聚焦于三国中后期的权力更迭与军事交锋,生动展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方在政治博弈、军事决策与内部治理中的复杂面貌,其中的人物选择与历史细节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曹魏:权臣接力与权力稳固的政治智慧

司马师病重之际的权力交接,堪称魏晋禅代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他留贾充监军、命司马昭总统诸军,通过亲信布局与直接授权,为家族权力传承筑牢根基。贾充作为将门之后(贾逵之子)的身份,既体现了门阀政治下的人才任用逻辑,也暗示了司马氏对军权的严格把控。

而钟会与傅嘏的“矫诏”之举,更显政治博弈的微妙。面对朝廷“留昭屯许昌”的诏令,二人通过“表上辄发”的操作,强行将司马昭带回权力中心洛阳,最终促成其“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职位任命。这一过程暴露了曹魏皇权的空心化——朝廷诏令已难敌权臣势力,而钟会“自矜之色”与傅嘏“志大其量”的告诫,则预示了这位天才谋士日后的悲剧伏笔。

陈泰在狄道之战中的表现,则展现了曹魏军事体系的韧性。面对王经惨败后的危局,他力排众议,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救援,既精准把握了姜维孤军深入、粮谷不继的弱点,又运用烽火鼓角的心理战提振士气。其“希简上事,驿书不过六百里”的行事风格,更体现了成熟将领的担当——不依赖虚张声势,而以实际战绩稳固防线,这也难怪司马昭会将其视为“都督大将”的典范。

蜀汉:黩武困局与战略短视的双重困境

姜维的洮西之战,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尽管他凭借军事才能取得洮西大捷,但张翼“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的劝谏与“画蛇添足”的警告,直击蜀汉国力的致命短板。蜀汉偏居益州,人口与资源远逊曹魏,姜维却坚持“九伐中原”,这种不顾民生的军事冒险,本质上是将政权命运押注于军事奇迹。

从战术层面看,姜维在大胜后执意围攻狄道,犯了经典的军事冒进错误。他忽视了“孤军远侨,粮谷不继”的致命缺陷,也低估了曹魏援军的反应速度,最终在陈泰、邓艾的联合反击下功亏一篑。这场失败不仅损失了宝贵的有生力量,更动摇了蜀汉军民对北伐的信心,为日后的覆灭埋下隐患。张翼作为主战派将领却反对冒进,反衬出姜维战略决策的独断专行——当军事行动脱离现实国力与集体智慧,再辉煌的战术胜利也难以转化为战略优势。

东吴:内部倾轧与治理失序的衰败轨迹

孙峻掌权时期的东吴,深陷内部斗争的泥潭。孙仪等人的谋杀未遂案引发数十人惨死,全公主借机诬陷朱公主致死,暴露了宗室与外戚间的残酷倾轧。这种无休止的内耗,严重消耗了东吴的政治资源,使其难以形成稳定的统治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