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48章 高贵乡公下(第3页)

七月的段谷之战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姜维先是出祁山遇阻,转攻南安又被邓艾据险击退,最终在段谷遭遇惨败。这场失败的直接原因是镇西大将军胡济失期未至,导致姜维孤军作战,但深层原因则是蜀汉国力难以支撑长期北伐、内部对姜维战略的分歧日益加剧。“士卒星散,死者甚众”的惨状,不仅重创了蜀汉军队的有生力量,更引发了蜀人对姜维的普遍怨恨。姜维被迫自贬为卫将军行大将军事,其北伐事业遭遇重创,蜀汉的军事优势自此荡然无存。

东吴:权力斗争的血雨腥风

东吴在这一年深陷内部权力倾轧的泥潭。掌权者孙峻在北伐前夕突然暴疾而亡,临终前将后事托付给堂弟孙綝,这一权力交接打破了东吴的政治平衡。孙綝以偏将军身份骤登高位,任侍中、武卫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这种非常规的继位方式本身就埋下了叛乱的隐患。

吕据与滕胤的反对成为必然。吕据作为骠骑将军,联合诸将举荐滕胤为丞相,试图通过合法程序稀释孙綝的权力;孙綝则针锋相对,改任滕胤为大司马外放武昌,引发双方直接冲突。这场权力斗争最终演变为血腥厮杀:孙綝派兵围剿吕据,逼迫滕胤仓促起兵自卫,滕胤虽“颜色不变,谈笑如常”,展现出临危不乱的气度,但因吕据援军失期,最终兵败被杀,三族遭夷灭。吕据拒绝降魏、自杀明志的结局,更凸显了这场内斗的悲剧性。

内斗的余波并未就此平息。孙綝在平定叛乱后改元“太平”,试图粉饰太平,但他“负贵倨傲,多行无礼”的行事风格,进一步激化了内部矛盾。年末孙宪因不满孙綝的薄待而谋反,虽事泄失败,却预示着东吴政权的动荡远未结束。值得一提的是,名将吕岱的去世成为东吴政坛的一抹亮色,他对徐原的赏识与包容、闻过则喜的胸襟,与孙綝的专横形成鲜明对比,为这段黑暗的权力斗争史留下了一丝温情与敬意。

历史启示:权力失衡下的三国困局

甘露元年的三国局势,清晰地展现了权力失衡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影响。曹魏因司马氏权力过度集中,皇权名存实亡,虽表面稳定却暗藏篡代危机;蜀汉因姜维坚持北伐导致国力耗竭,内部矛盾激化,加速了政权的衰落;东吴则因权力交接不当引发内斗,自毁长城,丧失了北伐曹魏的最佳时机。

这一年的历史也印证了军事战略与国力支撑的辩证关系:邓艾的精准预判源于对双方实力的清醒认知,而姜维的惨败则警示着脱离现实国力的军事冒险终将付出沉重代价。同时,东吴的内斗揭示出封建皇权继承制度的致命缺陷——缺乏制度化的权力交接机制,仅凭个人意志决定继承者,必然引发血腥的权力争夺。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甘露元年的事件是三国后期历史的缩影:曹魏在权力整合中积蓄统一力量,蜀汉在穷兵黩武中走向衰落,东吴在内部倾轧中消耗国力。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历史向“三家归晋”的结局一步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