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汉纪五十一 孝灵皇帝下(第2页)
之后下诏书,任命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来填补宦官留下的职位,让他们在殿上侍奉。
乙酉日,任命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封襄贲侯。董卓自己担任太尉,兼领前将军军事,加赐符节、黄钺和虎贲卫士,改封为郿侯。
丙戌日,任命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
甲午日,任命豫州牧黄琬为司徒。
董卓带领各位公卿上书,为陈蕃、窦武以及那些党人伸冤,恢复他们的爵位,派使者去他们的墓地祭奠,提拔任用他们的子孙。
从六月开始下雨,一直下到这个月。
冬天,十月乙巳日,安葬灵思皇后(何太后)。
白波贼进犯河东,董卓派部将牛辅去攻打他们。
评论
这段记载聚焦于董卓入京后“废立擅权”的关键转折,展现了汉末权力更迭中最赤裸的暴力逻辑与士大夫群体的挣扎。从现代视角看,这段历史堪称“强权碾压传统”的典型样本:
废立:传统礼法的崩塌与强权的登场
董卓与袁绍的冲突,本质是“武力夺权”与“传统宗法”的正面碰撞。董卓一句“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彻底撕碎了“君权神授”的面纱——当权力的本质从“天命”变为“兵权”,四百余年的汉室传统便成了可随意改写的文本。
他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即汉献帝)的操作,虽打着“伊尹、霍光故事”的旗号,却暴露了致命的不同:伊、霍废立有“太甲不明、昌邑千过”的明确依据,且依托朝廷共识;董卓的理由仅是“皇帝暗弱、威仪不类人君”,实质是通过废立强化个人权威。袁隗(袁绍叔父)的“报如议”与卢植的抗争形成对比,前者代表士大夫集团的妥协,后者则是传统礼法最后的坚守,但卢植最终“逃隐上谷”,说明在绝对暴力面前,道义与学识已无足轻重。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何太后的结局:从被迁永安宫到被鸩杀,葬礼上“公卿不布服,素衣而已”,连何苗的尸骨都被掘出支解。这种对皇室成员的侮辱,彻底打破了“皇室尊严”的底线,宣告了“强权即真理”时代的到来。
士大夫的分化:妥协、反抗与逃离
面对董卓的专权,士大夫群体呈现出三种选择,预示着乱世中的生存逻辑:
蔡邕的妥协:这位因避祸流亡十二年的大儒,在董卓“我能族人”的威胁下应命,三日之内“周历三台”。他的选择折射出多数士人的无奈——在暴力胁迫下,“保全自身”往往压倒“坚守气节”。董卓对他的“敬重”,并非认同其才学,而是利用其名望装点门面,这种“合作”注定脆弱。
袁绍的反抗与逃离:袁绍“引佩刀横揖径出”,看似刚烈,实则是无力抗衡下的避祸。他逃奔冀州后,凭借“四世三公”的家族声望号召天下,代表着地方士族对中央强权的反抗。这种反抗虽暂时无力撼动董卓,却为“群雄讨董”埋下伏笔。
卢植的隐退:卢植因反对废立被免官后“逃隐上谷”,代表着不愿妥协也无力反抗者的选择。他的离去象征着传统士大夫与中央政权的决裂——当朝廷沦为军阀工具,“归隐”便成了保持气节的最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