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52章 高贵乡公下(第2页)

己巳日,吴国君主任命张布为中军督。重新安葬了诸葛恪、滕胤、吕据等人,那些因为受诸葛恪等人事情牵连而被流放的人,全部召回。有朝臣请求为诸葛恪立碑,吴国君主下诏说:“诸葛恪在盛夏出兵,士兵伤亡很大,却没有取得一点功劳,不能说他有能力;他接受了托孤的重任,却死在小人手里,不能说他有智慧。”于是这件事就搁置了。

当初,蜀汉昭烈帝刘备留下魏延镇守汉中,采用的是在各个营寨都布置重兵来抵御外敌的策略,敌人要是来进攻,根本进不来。到兴势战役时,王平抵御曹爽,也是沿用这种制度。等到姜维掌权,他提出建议说:“在各个营寨分散防守,只能抵御敌人,没办法获得大的战果。不如等敌人来了,各个营寨都收起兵力,聚集粮草,退到汉、乐二城,放敌人进入平地,守住重要关卡进行防御,再派出游击部队,等待敌人露出破绽。敌人攻打关卡攻不下来,野外又没有零散的粮草,从千里之外运粮,自然会疲惫不堪。等他们撤退的时候,各个城池再一起出兵,和游击部队合力攻击,这才是消灭敌人的好办法。”于是蜀汉君主命令督领汉中的胡济退到汉寿驻守,监军王含守卫乐城,护军蒋斌守卫汉城。

甘露四年(公元259年,己卯年)

春天正月,宁陵的井里出现了两条黄龙。在此之前,顿丘、冠军、阳夏的井中也多次有龙出现,大臣们都觉得这是吉祥的征兆,魏国皇帝说:“龙象征着君主的德行,它既不在天上,也不在田野,却多次屈身于井中,这可不是好兆头。”于是写了一首《潜龙诗》来自我讽喻,司马昭看到后很厌恶。

夏天六月,京陵穆侯王昶去世。

蜀汉君主封他的儿子刘谌为北地王,刘恂为新兴王,刘虔为上党王。尚书令陈祗因为善于阿谀奉承,得到蜀汉君主的宠信,姜维虽然职位在陈祗之上,但经常率领军队在外,很少参与朝政,权力和受信任程度都比不上陈祗。秋天八月丙子日,陈祗去世,蜀汉君主任命仆射义阳人董厥为尚书令,尚书诸葛瞻为仆射。

冬天十一月,车骑将军孙壹被婢女杀害。

这一年,任命王基为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聚焦于三国后期东吴与蜀汉的政治动态,生动展现了权力更迭中的权谋博弈、战略决策的得失以及历史人物的性格对时局的影响,其中东吴孙綝专权与被诛的过程尤为惊心动魄,而蜀汉姜维的战略调整也埋下了后续兴衰的伏笔。

东吴:权力漩涡中的暗流涌动与绝地反击

东吴在这段时期的核心矛盾围绕着权臣孙綝与吴主孙休的权力斗争展开,整个过程充满了政治智慧与惊险博弈。

孙綝的狂妄与短视:孙綝作为托孤大臣之后,在废黜少主孙亮、迎立孙休的过程中积累了巨大权力,却未能正确处理与新君的关系。他向张布发泄“帝非我不立,今上礼见拒,是与凡臣无异,当复改图耳”的怨言,暴露了其政治野心与情商缺陷。在察觉到吴主的猜忌后,他的应对之策是索要兵权、兵器甚至中书郎外放等特权,这种不断试探底线的行为反而加速了自身的灭亡。即便在腊会前察觉到风声鹤唳,他仍固执入宫,且以“府内起火”为脱身之计,尽显其权谋手段的粗糙。

孙休的隐忍与决断:吴主孙休在即位初期展现出高超的政治隐忍术。面对孙綝的跋扈,他先是“数加赏赐”以麻痹对手,对孙綝的请求“一无违者”,甚至在有人告发孙綝谋反时将告密者交予孙綝处置,以此降低对方戒心。而当时机成熟,他迅速联合张布、丁奉等心腹,利用腊会这一关键场合果断出手。在审讯孙綝时,以“何以不徙滕胤、吕据于交州”“何以不以胤、据为奴”的反问直击要害,既揭露了孙綝的过往罪行,也断绝了其苟活的可能,展现了冷静果决的政治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