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第2页)
这一年,大司马陈骞从扬州回朝,之后就以高平公的身份被免职。
吴国皇帝觉得会稽人张俶经常打小报告,很信任宠爱他,张俶一路升职,做到司直中郎将,还被封侯。张俶他爸是山阴县的一名小卒,知道自己儿子品行不端,就上奏说:“要是任用张俶做司直,以后他要是犯了罪,求陛下别牵连我。”吴主答应了他。张俶上表建议设置二十个负责弹劾的官员,专门检举不法行为,这下可好,官吏和百姓们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厌恶互相告发,监狱里都人满为患了,全国上下都乱哄哄的。张俶趁机干了很多坏事捞取好处,变得骄横奢侈,后来事情败露,他和他爸都被车裂了。
卫瓘送拓跋沙漠汗回他自己的国家。自从沙漠汗到晋朝做人质,力微可汗身边的其他儿子大多很受宠。等沙漠汗回国后,各部的首领一起说他坏话,最后把他杀了。没过多久,力微可汗病重,乌桓王库贤很受亲近,掌握大权,他收了卫瓘的贿赂,想搅乱各个部落,就在院子里磨斧子,对各位首领说:“可汗恨你们进谗言杀了太子,打算把你们的长子都抓起来杀掉。”各位首领一听吓坏了,都纷纷逃走。力微可汗又气又愁,就去世了,享年一百零四岁。他儿子悉禄继位,这个国家从此就衰落了。
当初,幽州、并州都和鲜卑接壤,东边有务桓,西边有力微,经常给边境制造麻烦。卫瓘暗中用计离间他们,结果务桓投降了,力微也死了。朝廷嘉奖卫瓘的功劳,封他弟弟为亭侯。
【内核解读】
咸宁三年(公元 277 年)是西晋王朝建立后的关键年份,这一年的史事如同多棱镜,折射出西晋初年政治格局的调整、边疆治理的得失与社会矛盾的隐现。从皇室分封的重大变革到边疆将领的功过争议,从自然灾害的频发到人伦悲剧的上演,诸多事件共同构成了西晋由初建走向动荡的历史伏笔。
在政治架构调整方面,卫将军杨珧等人提出的分封建议成为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举措。这一决策的核心逻辑在于借鉴西周封建制 “籓卫王室” 的理念,试图通过将宗室诸王外派镇守要地,解决 “诸王公皆在京师” 的扞城无力问题,同时以亲戚参镇制衡异姓边将。晋武帝据此推行的分封制度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化特征 —— 按户邑多少分为三军五千人、二军三千人、小国一军一千一百人的三等军制,这种量化管理看似规范,实则暗藏危机。诸王迁徙分封的具体实施中,扶风王亮徙封汝南、琅邪王伦出镇邺城等人事安排,虽实现了 “徙其国使相近” 的军事布局,但 “诸王公恋京师,皆涕泣而去” 的细节描写,暗示了宗室内部对这一政策的抵触情绪,为日后的 “八王之乱” 埋下了心理伏笔。
军事与边疆事务在本年度呈现出喜忧参半的态势。平虏护军文鸯大破鲜卑树机能,收降诸胡二十万口,展现了西晋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吴将邵顗、夏祥率七千余人来降,则反映出孙吴政权内部的离心倾向。然而,年末吴夏口督孙慎入寇江夏、汝南却暴露了西晋边防的薄弱环节。羊祜面对 “不追讨” 的诘问时的辩解 ——“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已去经日”,客观揭示了古代军事通讯的局限,但也折射出边疆防御体系的被动性。这种 “慎守而已” 的防御心态,与文鸯的主动出击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西晋军事战略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