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汉纪五十三 孝献皇帝丙(第2页)
就在这一天,李傕又把皇帝转移到北坞,派校尉看守坞门,把皇帝和外面隔绝开,皇帝身边的大臣们都饿得面黄肌瘦。皇帝向李傕要五斗米、五副牛骨头,想赏赐给身边的人。李傕说:“早晚都给你送饭,要米干啥?”然后就拿了些臭牛骨头给皇帝。皇帝气得不行,想当面质问责备李傕。侍中杨琦赶紧劝道:“李傕自己也知道犯了大逆不道的罪,他还想把您转移到池阳的黄白城呢,陛下您还是忍忍吧。”皇帝这才没发作。司徒赵温给李傕写信说:“您之前把京城搞得一片狼藉,杀害大臣,现在为了一点小事就结下深仇大恨。朝廷想让你们和解,诏书都不管用,您还想把皇帝转移到黄白城,我真是搞不懂您。《易经》里说,一次犯错是过失,两次就是冒险,三次还不改,那就没救了,肯定倒霉。您不如早点和郭汜和解。”李傕看了信,气得要命,想杀了赵温,他弟弟劝了好久,过了好几天李傕才打消这个念头。李傕迷信巫师道士那些驱邪求福的法术,经常在宫门外杀牛、羊、猪祭祀董卓。他每次跟皇帝说话,一会儿叫“明陛下”,一会儿叫“明帝”,还跟皇帝说郭汜有多不像话,皇帝也只能顺着他的话说。李傕还挺高兴,觉得自己特别能讨皇帝欢心。
闰月己卯日,皇帝派谒者仆射皇甫郦去调解李傕和郭汜。皇甫郦先去见郭汜,郭汜答应和解;又去见李傕,李傕却不答应,还说:“郭多(郭汜字多)就是个偷马的贼,他也配跟我平起平坐?非得杀了他不可!你看看我的谋略和兵力,收拾郭多还不是小菜一碟?郭多还劫持公卿大臣做人质,干出这种事,你还想替他说话?”皇甫郦说:“以前董卓多厉害,将军您是知道的吧;吕布受了他的恩,结果反过来害他,眨眼间就身首异处,这就是有勇无谋的下场。现在将军您身为上将,享受国家的恩宠,郭汜扣押公卿,您挟持天子,你们俩谁轻谁重还用说吗!张济和郭汜是一伙儿的,杨奉以前就是个白波贼的首领,他都知道您做得不对,您就算宠着他,他也不会真心为您效力。”李傕听了,大声呵斥,让皇甫郦滚出去。皇甫郦出来后,到宫门向皇帝报告:“李傕不肯奉诏,说话还特别难听。”皇帝怕李傕听到,赶紧让皇甫郦离开。李傕派虎贲王昌去追,想杀了皇甫郦,王昌知道皇甫郦忠诚正直,就放他走了,回来跟李傕说“没追上”。
辛巳日,朝廷任命车骑将军李傕为大司马,地位在三公之上。
评论
兴平二年的这段历史记载,如同一幅浓缩的乱世画卷,将东汉末年权力体系崩塌后的社会乱象、人性挣扎与政治荒诞展现得淋漓尽致。透过文字,我们能清晰看到一个王朝在军阀混战中的加速衰落,以及权力无序状态下各方势力的生存逻辑。
民生凋敝:权力真空下的生存绝境
文中开篇便揭示了残酷的现实:董卓死后,三辅地区原本尚有数十万户百姓,但在李傕等军阀的劫掠与饥荒双重打击下,短短两年间竟到了“民相食略尽”的地步。这组数据背后,是无数个体的悲惨命运。当权力失去约束,军阀的贪婪与暴力便成为悬在百姓头顶的利剑。李傕、郭汜等人作为权力的继承者,不仅没有承担起治理责任,反而将战乱的创伤加倍施加于民众,这种“以暴易暴”的统治逻辑,正是乱世中最可怕的恶性循环。
军阀内斗:利益博弈中的信任破产
李傕、郭汜、樊稠的权力内讧,堪称“权力异化人性”的典型案例。三人本是董卓旧部,却因“矜功争权”陷入猜忌漩涡。樊稠与韩遂阵前“交臂相加”的正常沟通,竟被李利曲解为密谋;李傕对樊稠的忌惮,最终以“会议杀稠”的方式解决——这种缺乏基本信任的权力关系,注定了联盟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