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74章 世祖武皇帝中(第2页)

一开始,皇帝下诏让王濬攻下建平后,受杜预指挥,到了建业,受王浑指挥。杜预到了江陵,对将领们说:“要是王濬拿下建平,就会顺着长江长驱直入,威名已经传开了,不适合再受我指挥;要是他攻不下来,那我也没办法指挥他。”王濬到了西陵,杜预给他写信说:“你已经摧毁了他们西边的屏障,就该直接去取建业,讨伐这几代的逃犯,把吴国人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然后整顿军队回到都城,这也是千古少有的大事啊!”王濬看了特别高兴,就把杜预的信上奏给皇帝。等张悌战败身亡,扬州别驾何恽对周浚说:“张悌把吴国的全部精兵都折在这儿了,吴国上下没有不害怕的。现在王龙骧(王濬)已经攻破武昌,乘胜东下,所到之处都能攻克,吴国已经是土崩瓦解的态势了。我觉得应该赶紧带兵渡江,直接杀到建业,大军突然杀到,就能吓破他们的胆子,不用打就能把他们抓住!”周浚觉得这主意不错,就派人去告诉王浑。何恽说:“王浑这人对时机把握不准,还只想谨慎行事以免自己犯错,肯定不会听咱们的。”周浚还是坚持派人去说了,王浑果然说:“我接受诏令只让屯兵在江北抵抗吴军,没让轻易进军。你们虽说勇猛,难道能独自平定江东吗!现在要是违抗命令,就算胜利了也没什么可夸赞的,要是失败了,那罪过可就大了。而且诏令说龙骧将军(王濬)要受我指挥,你们就准备好船只,到时候一起渡江就行了。”何恽说:“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之外的敌人,带着已经取得的战功来受你指挥,这我可从来没听说过。再说您作为上将,看到有机会就该前进,哪能事事都等诏令呢!现在趁这个机会渡江,十拿九稳能取胜,还有什么可犹豫顾虑的,还停留不前进!这就是我们州上下都不满意的地方。”王浑就是不听。

王濬从武昌顺着长江直接向建业进军,吴国皇帝派游击将军张象率领一万水军去抵挡,张象的手下远远看到王濬的军旗就投降了。王濬的军队战船满江,旌旗遮天,那威势相当吓人,吴国人都怕得不行。吴国皇帝有个宠臣叫岑昏,这人阴险狡诈、阿谀奉承,居然能做到九卿的位置,还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都被他折腾苦了。等晋兵快打到的时候,宫里几百个亲近的人向吴国皇帝叩头说:“北边的军队一天天逼近,可咱们的士兵都不抵抗,陛下您打算怎么办啊?”吴国皇帝说:“怎么回事?”他们回答说:“还不都是因为岑昏嘛。”吴国皇帝自言自语说:“要是这样,就拿这奴才向老百姓谢罪!”众人就说:“好!”于是一起动手把岑昏抓了起来。吴国皇帝派人去追着阻止,可岑昏已经被杀了。

陶浚本来要去讨伐郭马,到了武昌,听说晋兵大规模打进来了,就带兵往东回。回到建业,吴国皇帝召见他,问水军的情况,陶浚回答说:“蜀国的船都小,现在给我两万人,乘大船去作战,肯定能轻松打败晋军。”于是就召集人马,授予陶浚符节斧钺。第二天就要出发,结果当天夜里,士兵们全跑光了。

【内核解读】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灭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战役。这场战争不仅终结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更以戏剧性的进程展现了军事谋略、政治人心与历史大势的交织。透过这段史料,我们能清晰看到西晋灭吴的必然性,也能从中读出战争背后复杂的人性博弈与战略智慧。

军事创新:科技破局的经典范例

王濬在突破吴军江防时的技术创新,堪称冷兵器时代“科技强军”的典范。面对吴军精心布设的铁锁横江与江中铁锥,西晋军队没有硬碰硬,而是用针对性的战术设计破解了防御:

制作巨型竹筏开路,让江中铁锥“着筏而去”,轻松化解了水下障碍;

打造十丈长的麻油火炬,遇铁锁即焚烧熔断,使吴军的核心防御工事瞬间失效。

这种“以巧破力”的战术思维,不仅体现了西晋军队的战前准备充分,更展现了面对复杂战场环境的应变能力。相比之下,吴军的防御策略虽看似严密,却陷入了“静态防御”的思维定式,未能预判对手的破解之法,最终导致长江天险形同虚设。